内容详情
首页‘百事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26 20:33  

  首页‘百事注册“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咏雁的诗词层出不穷,表达鸿雁传书、孤独乡愁、爱情忠贞不渝等文化内涵和寓意。《鸿雁》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内蒙古乌拉特族宴会歌曲,原名“鸿嘎鲁”,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渐变为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翻译也由“白天鹅”演变为“鸿雁”。作曲家张大龙教授在保留原作的经典旋律之上,重新创作了竹扬琴与竹埙二重奏曲《鸿雁随想》。

  6月24日,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的“一起‘弹’诗词——穿越时空的诗词之律音乐会”上,竹扬琴与竹埙二重奏《鸿雁随想》作为上半场演出的重头戏亮相,该作品也获批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在首都师范大学于9月召开的《鸿雁随想》研讨会中,崔玲玲、傅利民、史付红、许学东等专家教授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立项不易,成功立项对于作品是良好的开端,演奏难度也是不易驾驭的,演奏家的创演与二度创作非常精湛。

  从演奏技术上讲,竹扬琴与竹埙二重奏《鸿雁随想》对于演奏者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埙的快速三连音,扬琴的持续反向半音齐竹和快速后十六双音等。扬琴演奏家史玥和竹埙演奏家李增光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人与音乐已然融为一体:埙的深邃让人感觉置身远古,明亮的扬琴声又把人拉回现实。

  史玥介绍,这部作品选用的素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但在曲式结构、调性、节奏型、演奏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是新的尝试。

  在乐器选用上,作曲家选用竹埙和竹扬琴合作,是一次大胆的挑战,也是为了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乐器埙和扬琴的魅力,带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并将带有环保色彩的民族器乐推向国际化舞台。从乐器本身来看,竹扬琴的音色柔和明亮,竹埙的沧桑感更符合蒙古族大草原的孤寂苍茫。婉转的竹扬琴声和低沉幽深的竹埙声交颈缠绕、相得益彰,共鸣中有直抵内心深处的思乡愁绪,令人耳目一新。

  整首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将现代作曲技术和民族风格巧妙结合。第一部分为引子,扬琴柔美而流畅的一串琶音之后,由竹埙奏出主题,低沉纯净的声音仿佛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站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将封尘已久的故事娓娓道来。紧接着高八度重复,佐以扬琴的分解和弦与琶音点缀,让整个旋律更加丰富,一张一弛、遥相呼应。结尾处减五度音程出现,为后面快板急转直下做铺垫。

  第二部分为快板,听来如疾风呼啸过耳、游子归心似箭策马狂奔,一段激烈的下行半音结束后,扬琴重现主题,浮萍终于归家,此时,这份想念终于不似梦里那般清冷,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和温暖。

  第三部分为“再现”,重新回到主题,遥望故里愁更愁。如何将众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进行解构加工,进而蜕变为一首器乐化作品,是难点也是亮点。蒙古族民歌常用的装饰音多次出现,贯穿全曲,增强了独有的民族特色。

  从丝绸之路驼铃“鸿雁”到一带一路国际班列“鸿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雁阵”会越飞越高越远。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一批熔铸古今的音乐作品,《鸿雁随想》对于当下来说正是一次守正创新的有益尝试,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的缩影。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