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新城注册平台-首选地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9 18:11  

  新城注册平台-首选地址碰铃(拼音:Pèng líng)古代称铃钹。是满、蒙古、藏、纳西、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丁夏。因流传地区的不同,在民间又有撞铃、双磬、声声、水水等名称,陕西则称甩子,也有简称为铃的。它的形状如铃,铜制,一付两个,用绳穿连,互相撞而发音,无固定音高。常用于器乐合奏及戏曲伴奏中,为节奏乐器。

  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南北朝时(386年—589年)已在我国流传。在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56年) 壁画中,北魏云岗石窟和司马金龙墓门石雕中也有演奏碰铃的伎乐人形象。唐代贞元年间 (785年—804年)骠国(今缅甸)来我国献乐,称其为铃钹。

  广泛用于中国歌舞、戏曲音乐伴奏及民间器乐合奏中的打击乐器。亦称双磬、铃钹等。用铜制做。其形如一对杯状小钟,直径约5.5厘米,高约4.5厘米,铃底有孔系绳穿连,两只互击发音,亦有单铃置于棍端,用金属签击奏,其音色清凉。响铜制的铃延音悠长,黄铜制的铃延音较短。

  北京故宫博物院,敦煌北魏壁画也绘有此乐器,后传至内地,为民间管弦乐队中增加特色的伴奏乐器。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