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2号站娱乐平台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0 15:30  

  首页2号站娱乐平台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张小维实习记者熊丽娟)近日,75岁的镇宁自治县环翠街道石板村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省级传承人伍太安像往常一样,翻开记录了学员信息的本子,用布依族语言挨个给他们打电话,邀请他们到家里来练习“铜鼓十二调”。“这个季节大家都在忙着抓收入,天气也不太好,估计能来的人不会多。等逢年过节,来练习的人就多了。”伍太安边按下电话号码边自顾自地说着。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用青铜铸造而成,为三段式造型,中空,只有一面有鼓面,鼓身相对的两侧各有双耳,全身有规律的刻满不同含义的纹饰,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打完一圈电话,伍太安邀约来了两个同乡,加上儿子跟自己,共四个人一起练习。裹着蓝底方格布依头巾、穿上布依族粗布衫的伍太安和他的族人们很快就投入到了“铜鼓十二调”的敲击中。锵铿有力的鼓点声,令人陶醉,极富震憾力和感召力的鼓点声,吸引了周边住户的关注,分别从自家窗口探出头来观看。

  铜鼓鼓乐器作为布依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始终与布依族的文化、生活相辅相成,是布依族保存古代音乐最丰富最完整的重要乐种,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和证明,不仅具有很高的古代音乐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的研究和交流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但布依族的铜鼓调式却在历史的烟尘中以独特的口传心教方式传授下来,保存至今。它以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音乐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特征集中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宇宙观、文化观、审美观、音乐观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粹。

  作为“铜鼓十二调的”传承人,跟自己敲击铜鼓的熟练技艺比较起来,说起为什么要学习“铜鼓十二调”并把它传承下去,伍太安显得有些不善言辞,只知道“铜鼓十二调”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记事起我就对铜鼓很感兴趣,我就知道我一定得学习这个,七八岁就跟着父亲学习。以前娱乐方式少,平时都会有年轻人主动到家里来学习,逢年过节都要敲敲打打,热闹得很。现在,年轻人只在过年回家才会来学习。”谈起各种娱乐方式兴起以前,铜鼓的受追捧程度以及现在“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所遭遇的困境,伍太安显得既兴奋又落寞。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伍太安说:“学习演奏时,老辈人一边念‘口诀’,一边教演奏,一代一代地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沿袭下来。布依族铜鼓在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方面都有使用。”在传承过程中伍太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说:“由于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调’没有记录谱子,在学习演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面临失传的危险,自己通过多方走访请教,以汉字音译的方式来记录鼓谱调子,把整理记录下来的谱子贴在墙上,到我家来学习的人就可以照着练习,很快就能掌握铜鼓的演奏技巧。”

  对于铜鼓的来历说法不一,战鼓一说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在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铜鼓被作为战鼓而制。南征胜利后,布依人认为胜利是因为有了这战鼓,故把这鼓叫做‘安您’,汉语就是“胜鼓”的意思。

  “铜鼓十二调”演奏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学者要心、口、手高度统一,动作协调连贯,节奏清晰流畅。用心学习的话十几天就能掌握基本的敲击技巧,石板村村民伍坤说:“自己8岁跟着祖辈学习,十二岁就能熟练掌握技巧。现在20岁小儿子也比较感兴趣,正在熟悉调子。”

  近年来,为了传承发扬好布依“铜鼓十二调”,让布依铜鼓音乐文化得以延续。镇宁自治县始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配合该县文广局申报“铜鼓十二调”文化传承人、提供传承经费和组织街道相关部门到石板村帮助传承人建立传承队伍、联系对外演出等活动,积极为“铜鼓十二调”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早在2006年5月20日,“铜鼓十二调”就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在镇宁、普定、关岭、紫云等布依族居住的地方都有保留。并在镇宁自治县的扁担山乡、丁旗镇、大山镇、江龙镇、朵卜陇乡、沙子乡等地形成了铜鼓文化圈。

  目前,镇宁自治县环翠街道石板村已组建了一支人数共计33人的“铜鼓十二调”表演队伍,以75岁高龄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伍太安为代表,其中17人为男性,16人为女性。队伍配备较为齐全的乐器,形成以村活动室广场为训练场地,广泛开展教学培训,并在民间挖掘更多喜欢热爱铜鼓十二调的人参与学习,将非遗传承人的队伍壮大。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经参加了100余场的对外演出。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