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主页摩天娱乐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05 12:18  

  主页摩天娱乐注册摘 要:本文摘自“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公开课暨第一届国际作曲技术理论专题交流季”“中国传统音乐分析(古琴篇)”公开课的讲稿。公开课从古琴的文化背景、中国音乐音体系与西方音乐的差别、古琴音乐的美学追求、音色与演奏法等多方面对古琴音乐进行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系统梳理。并以古琴曲《流水》为例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探求中国传统音乐的组织发展手法与结构思维逻辑。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间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原名为琴,“古”字是后人为和其他乐器加以区分而后加上的,至今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必须学习的乐器,古琴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礼记》中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记载。

  我为公开课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古琴音乐是没有受过任何外来文化冲击的一片净土,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美学思想和音乐思维逻辑,浓缩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的音乐母语。从古琴音乐中可以提取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音乐的真谛。

  古琴曲《流水》是我国最著名的琴曲之一,相传先秦时期的伯牙、子期就是因琴曲《高山流水》而成为知音。原来的《高山流水》是合在一起的,至唐代分为了《高山》和《流水》两曲。此后,《流水》几经演进,在清末由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润色,特别是在后半部分增加了对波涛汹涌的造型性描写,使这首乐曲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后来,这段特殊的演奏法被称作“七十二滚拂”,这个版本的《流水》,则被称为“七十二滚拂流水”,当代的《流水》多采用这一版本。

  千年来,古琴曲《流水》总能让人联想起“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1977年,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由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收入录有地球上各民族语言和音乐的镀金唱片中,随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号”宇宙探测器赴茫茫太空去寻找人类的“知音”。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流水》在世代的传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今天将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由近代琴家吴景略先生根据《天闻阁琴谱》整理的版本。

  我们听到古琴这件乐器的声音,便能感受到它独特的东方神韵。它与西方音乐的区别,除了应用了不同的音阶、调式,更在于其中的每一个音都充满着丰富的音高、音色和力度的变化。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相比有着不同的音体系,除了律制的差别,还在单个音的处理上充满丰富的腔韵变化。对构成音乐的每一个音的细腻处理,如同现在我们看到的书法、绘画应用的抑扬顿挫、浓淡、虚实相结合的笔法。丰富而细腻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线条艺术对“线”丰富表现力的审美和艺术追求,这也是东方艺术的魅力所在。

  古琴有七根弦。有关古琴的定弦法,音乐学家、古琴演奏家吴文光教授在《琴调系统及音乐实证》论文中,归纳出了从单一调性到双重调性的27种。

  其中,以F宫为主音的定弦,是古琴最基本的调式,称为正调。古琴的正调定弦法应用的是五声音阶,以宫音为调的中心,五正声分别以“宫、商、角、徵、羽”命名。今天将要给大家介绍的《流水》应用的就是这种定弦法。

  散音即空弦音。说到古琴丰富的音色,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右手用不同手指、从不同方向演奏散音时产生的音色变化。

  古琴在右手演奏时将用到除小指外的其他四个手指,每个手指都可以用指甲或指肉从不同方向触及琴弦,分别用“托、擘、抹、挑、勾、剔、打、摘”对应每个手指具体的触弦方式。由于手指触弦的部位不同,我们会发现指甲触弦的声音比较坚实、清脆,指肉触弦的声音则比较柔和。此外,不同手指在弹奏时也会在速度和力度上有所差别。

  在右手的演奏法中,除了上述八种最基本的单指演奏法,还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如:单弦多声——即不同指法在演奏同一音时的组合;双弦双声——即用双弦演奏的和音;多弦多声——即用同一演奏法演奏不同琴弦发出类似刮奏的声音,这种演奏法在古琴演奏法中称为“滚、拂”,在《流水》中塑造流水造型的就是这种演奏法。

  由于古琴音乐在演奏时常讲究音色的细腻变化,为准确说明每一个音的演奏方式,古人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可以说明古琴演奏指法的减字谱。在减字谱中,取“托”字的右半部分来说明大指向内演奏的指法,“尸”只取了“擘”字的左上部分,而“挑”的指法则只取了其中的“竖弯钩”,其他各字的演奏符号也都只取了其原汉字的部分笔画。

  古琴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音色是泛音。古琴一共有13个徽位,以正好位于弦长1/2处的7徽为中心,两边的徽位对称排列。

  乐谱中的泛音音高以一弦为例: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位置发出的是空弦音在不同八度的泛音。三等分、六等分位置发出的是不同八度的五度泛音。五等分位置发出的是三度泛音。

  按音是在右手弹琴弦时左手按住琴弦发出的声音。在演奏时会用到除小指以外的其他四个手指,分别以“大、亻、中、夕”四种减字符号对应。在左手按弦时,大指会用到部分的指甲,音色和其他手指相比略有不同。

  古琴左手的演奏法远比右手丰富得多,除了通过按弦改变音高,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法使单个音在发音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腔韵变化,即通常所说的“吟、猱、绰、注”。“吟、猱”是一种左手技巧的术语,一般用在节奏缓慢的乐曲中。为了让左手按音富有韵味,按指在弦位上作规律性的颤动,细微者为“吟”,即速度快、幅度小的颤音;显著者为“猱”,即速度慢、幅度大的颤音。“绰、注”是通过左手按弦时手指滑动产生的滑音,上滑音为“绰”,下滑音为“注”。

  在左手指法中。除了上述表现单个音腔韵变化的“吟、猱、绰、注”,在连接不同音高时还常用到“上、下、进、退”等演奏法。“上、下”是指在左手手指按弦时由本位音向高或低不同方向的移动。“进、退”若从字面意思上看似乎和“上、下”进行的方向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在实际演奏时,手指直接由某一徽位到达另一徽位为“上、下”,更注重结果;而在演奏“进、退”时,手指会由某一徽位逐渐移动到另一徽位,更强调变化的过程①。“复”常与“上、下、进、退”连用,指变化后回到本位音高。

  此外,在古琴音色中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左手的来回滑动,使古琴的声音由实变虚,由近而远,这种特殊的演奏技法被琴人习惯性地称为“走手音”。在乐谱上一般会用连线或带箭头的连线来表现同一个音上的腔韵变化。走手音使古琴的声音由实变虚,由近而远,产生一种诗意般的空灵感和飘逸感,可以说,古琴的无声之处往往是最有特色、最具魅力的地方。

  (请古琴演奏家黄梅博士示范比较左手的各种演奏法,并通过《流水》开始的几个音详细介绍这些指法在实际演奏时的组合应用,略……)

  古琴的减字谱虽然可以准确记录每一个音的演奏过程,但不能体现音高,更不能表现节奏,因此,当我们看到减字谱时,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简直是费解的天书。于是,现代人采用了将五线谱与减字谱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约定俗成的演奏习惯标明了节奏,使音高、节奏与演奏法同时呈现在了乐谱上,为大家理解和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景略版本的古琴曲《流水》共有8段,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多段体结构,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

  脚注:① 古琴演奏指法参考黄梅:《古琴基础教程十二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

  第一句以F宫系统的徵音(即C音)为骨干音,从C音的散音开始,至C的散音结束,形成音乐自然的呼吸。

  第二句以第一句结束时材料的高八度自由模仿开始,将旋律向上推进至宫音(即F音),并通过自由模进继续向上扩展,至引子中的最高音“d”时,下行大跳至最低音结束。经过连续向上推进,开始时的核心材料已经发展至了高八度的位置。

  非常巧妙的是,在旋律的上行发展中我们隐约听到了流水“滚拂”的声音,涓涓溪流为之后的“波涛汹涌”做了铺垫。

  在引子中,散音分别出现在开始、句末和第二句中间旋律上行发展的位置,作为引子旋律的低音支点,具有一定的结构意义。

  不同音色的变化将单一的旋律线条在纵向分离出不同的层次,使单线条的旋律表现出立体化的效果。下面将给大家介绍的是《流水》的转部,也是乐曲为精彩的部分——第六段,用“滚拂”演奏的流水造型,也就是著名的“七十二滚拂”。

  这段音乐应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较为独特的“起、平、落”结构。这种结构是由起部、平部和落部组成的一段体,起部引发乐思,起准备作用;平部为垛句结构或由核心发展构成的展开性结构(此段音乐为后者);落部起结束作用。起、平、落三个部分通常会表现得一气呵成,无明显的乐句对应关系。

  平部为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渐渐强“滚拂”音型。这段音乐以右手“滚、拂”演奏的流水造型为背景,左手在不同琴弦上进行自由的“绰、注”滑动,形成了具有旋律性的线条。两种不同的演奏法合在一起模拟此起彼伏、层次丰富的流水音响。对比的音色使这段音乐具有二声部的多声效果。

  “滚拂”与“绰注”的结合洒脱豪放,收放自如,给演奏者提供了充分的可以炫技并自由发挥的空间。演奏者在演奏这段音乐时经常会随自己的情致而即兴发挥,具有类似西方协奏曲中“华彩段”的特点和结构意义。

  《流水》这首作品全曲节奏自由,速度由慢至快,再放慢,最后散收。不同的演奏法和音色变化使全曲的几个部分层次分明。

  乐曲开始的第一段,节奏舒缓,散音在音乐结构支撑点的位置多次出现,突出了散音音色在引子中的结构意义。泛音音色的出现,非常鲜明地将第二、三段连为一个整体。音乐由引子的散节拍进入规整节拍,构成音乐的起部。由按音演奏的第四、五两段,与前面两段形成对比,旋律跌宕起伏,为乐曲的承部。转部以用“滚拂”演奏的流水造型为核心,速度渐快,力度渐强,以三个层次的变化逐层推进至“惊涛拍岸”,形成乐曲的高潮。之后第七段的泛音是连接下一部分的过渡。第八段合部回归按音演奏法,与承部遥相呼应,具有再现意味。纵观全曲,虽然几个部分层次分明,但段落之间经常表现得首尾相连,没有明显的停顿痕迹,使全曲非常紧凑连贯,具有一气呵成的效果。

  这首作品以散音开始,坚实像地,最后以泛音结束,空灵像天,使美妙的天籁之音弥散在天际。人在广阔天地之间自由驰骋、尽情抒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

  最后,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欣赏由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琴演奏家黄梅博士演奏的《流水》。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