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万向平台怎么注册_万向平台代理开户注册教程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22 04:22  

  万向平台怎么注册_万向平台代理开户注册教程5G 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阶段的生产方式,带来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同时也成为电视传播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拐点。5G技术高速率、广连接、低延迟的三大技术特点,将引发传统电视传播在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内容呈现、内容分发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面对5G技术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本文进而分别从内容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 5G 时代电视传播的创新方向。

  5G严格来说也被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行动准则”,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曾对5G技术指标提出明确诉求:“1-20Gbps的峰值速率;50-100Mbps的用户体验;1-10毫秒的端到端延时;1-100倍的网络能耗效率提升。”因此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特点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总结分析:

  一是高速率,高速率就意味着更大的信息传输能力,随之推动更大规模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4G时代超高清画质的视频或直播受信息传输能力的制约没有得到普及,同时信息处理速度带来的限制还影响了用户对于VR的沉浸式体验……而5G的信息传输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可以达到4G的数百倍,因此在4G时代受信息传输速度制约而发展缓慢的产业或技术可以在5G时代脱颖而出。另外在高速率的背景下,流量的使用将会更加随意,上网免费将成为网络生活的常态,这也预示着媒体发展的下一个增长点。

  二是广连接,广连接意味着网络的超级连接能力有了巨大的突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大容量网络连接”能够提供的连接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00 万 台设备,整个社会将形成“泛在网”的连接格局。届时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帮助媒体行业和用户突破自身局限,从更多的视角维度和更广泛的空间来收集和解读信息。这也预示着媒体行业的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延伸,内容的价值可以得到进一步挖掘。比如将在车联网的支持下,将媒体内容和自动驾驶服务结合,抢夺汽车空间,在物联网的支持下,将媒体内容和家居服务结合,抢夺家庭空间。

  三是低延时,低延时意味着媒体内容的用户体验以及媒体产品的用户交互,都将达到一个新高水平。由于网络延时远低于人类生理神经的反应时延,网络两端的用户在视听端感受不到任何差异,无人驾驶汽车、工业4.0智慧工厂、车联网、远程医疗等更多的生产生活场景应用也会成为现实。因此在未来,“沉浸感的体验”以及“场景构建”都将成为价值创新的巨大“风口”。

  5G技术凭借其超强的连接能力——能够提供的连接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00 万台设备,能够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届时传感器得以遍布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信息采集的触角,信息采集的广度、深度、准确度得到显著提升,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新闻报道视角和维度——以后传感器、大数据、无人机等越来越多的技术将运用到新闻报道。在2014年,央视新闻频道就联合百度尝试运用传感器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推出《据说春运》专题节目,运用GPS系统描绘出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迁徙的路线踪迹。但由于技术壁垒和使用成本过高,这种报道方式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但在5G时代,信息的连接能力大大提升,这种传感器新闻将会变得非常廉价和高效,可以想象在5G时代,电视传播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像《据说春运》这样的传感器新闻节目。

  在5G时代,因为信息传输速度得到显著提升,高清直播不会再因为信息传输速度的限制而难以实现,低延时高速率为高清直播传播扫清了障碍。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以后的电视传播将从编辑部、演播室等“媒体空间”向新闻发生的“现场空间”转变,电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那道墙将会消失。届时,“在场感”和“场景”两大新兴概念将取代传统的“现场感”和“位置”概念。具体而言,在5G时代,高清视频的移动直播将变成一种常态,同时电视直播会根据“用户场景”(包括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社交活动等)为用户提供适配的内容和服务,因此用户不再是原来隔着电视屏幕看直播,而是身临其境在场感受直播。

  2019年两会期间,在位于梅地亚的两会新闻中心和政协代表驻地北京铁道大厦等地,记者已经可以通过由北京移动提供的5G网络进行高清直播。铁道大厦内5G网络的下行速率达到700Mbps、上行90Mbps,能够有效支撑大屏高清信号编码回传,以及新媒体手机实时直播的需要。

  在4G时代,由于传输性能的限制,4K/8K高清视频传输较慢,只能停留在缓冲后观看的层次,无法实现无延时直播;而VR也因为传输数据量巨大导致传输过程出现延迟,进一步影响VR影像的呈现效果和用户体验。

  而在5G技术的支持下,4K/8K高清视频的传输以及VR影像的呈现将会变得流畅,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视觉上获得高清全息的呈现,交互上可以选择第一人称视角,获得更加个性化自主化的信息,真正从“离场介入”变成“在场参与”。2018 年9月17日,浙江移动在物联网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展示了全国首例规模试验网环境下“5G+8K” 户外直播的效果,用户可以精细地看到西湖边的每一片树叶与每一片水波。此外,在2019年2月19日,央视客户端也正式推出《VR》频道,将荟萃央视VR精华报道。包括360度视频新闻、VR视频新闻报道等。具体而言,当前,《VR频道》的栏目包括“VR任意门”、“VR暖故事”、“VR大事件”、“VR抢突发”。 用户可选择在手机上观看这些VR影片(360度转动手机或用手拖动),也可将手机放入VR眼镜中进行沉浸式观看。

  在5G时代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内容生产者可以通过连接用户的传感器获得更精准和全面的用户场景信息,进而能够针对个体及其相关联场景的整体属性,完成个性化数据的采集,并通过 5G 技术实时传输给电视传播的内容生产者,实现内容的实时调整和适配。另外UGC内容运营模式的采用,可以对个性化内容定制提供足够的内容数量基础,最终实现电视传播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定制。以后的电视传播将不再是所有人自主选择有限的共同内容,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加符合自己偏好的自动推荐内容。

  由于体制束缚、资金缺乏等问题,广电行业在人才引进和流动方面较为落后,网络技术人才大都进入互联网公司或通信运营商。但5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工智能、物联网、VR等复杂技术将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电视传播中,而广电行业相关的通用人才较少,如果一味外包又会使其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难以抢占5G机遇。

  传统的电视媒体作为公共媒体和党的喉舌,有着严格的把关审核制度,内容上积极健康,大力弘扬主旋律内容。而5G技术在电视传播上的运用会导致电视传播内容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量上发生指数级的增长,在质上有越来越多的UGC内容引入,海量的内容和复杂的传播渠道会大大提升监管的难度,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也有待更新,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伴生问题。

  5G技术的运用预示着 “万物皆媒体,一切皆平台”时代的到来,用户的信息传播和接受端更加多元丰富,然而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有限的注意力会被进一步分散,对于注意力的争夺竞争会更加激烈,电视媒体的功能也可能会被进一步分流和替代。

  每次技术的更迭都带来了新的媒介形态。4G技术的运用衍生了外卖、电子支付、短视频等新兴的业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5G时代,网络性能在4G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改变整个社会,激发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甚至可能彻底改变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这些未知的不确定性对于电视传播的发展都存在潜在的威胁,电视媒体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接收端便携式移动化的特点使得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化、碎片化与瞬时化的内容接受方式使得年轻化、平民化、草根化、潮流化、无深度、反理性等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内容获得青睐。

  因此引入UGC运营模式,利用5G技术开拓用户自制内容上传、协作式媒体内容生产、实时内容评论分享等功能,让用户参与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打破用户和电视媒体之间原有的传受阻隔。这对于丰富电视传播内容,符合新生代用户内容偏好,提升用户参与感,进而提升电视传播内容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UGC运营模式的引入还可以大大增加适合短暂观看、吸引注意、瞬时记忆的播出内容,进一步拓宽电视媒体的应用场景,满足不同时空的媒介内容接受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UGC运营模式需要在平台适度开放的前提下进行引入,在部分典型年轻受众的应用场景内推出具有后现代思维的UGC节目内容,但在常规仪式化场域范围内需继续保持主流文化价值表达的基调,巩固主流化节目内容的传播阵地。

  电视传播在客厅应用场景的收视功能是其传统的核心优势,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其丧失了这一家庭性的优势,大屏聚集家庭成员的功能被小屏个性化观看的功能所瓦解。5G时代的到来是电视媒体的重新拾回这一核心优势,实现家庭回归的机遇。

  首先电视传播从策划端到分发端的全生命周期都要重视集体收视内容的研发与制作,生产出适合全年龄段收看的电视传播内容,以教育性带动家庭集体文化培养,以话题性拉动家庭群体社会讨论,以情感性推动家庭环境和睦融洽,以趣味性催化家庭氛围轻松恬淡。

  另外,大多青少年因追求个性崇尚潮流倾向于选择小屏式的移动接收端,同时因生活节奏快导致时间碎片化的年轻白领也难以选择家庭性的客厅收视,所以为了将以上两类群体重新拉入客厅场景,电视媒体需结合5G技术加大并巩固多屏传播、跨屏传播的能力,提升电视传播内容的交互性和参与性,并利用大数据抓取这两类群体的属性特征,进行定制化的内容分发,进而增强电视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在内容上则需注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巩固家庭意识,培养年轻用户进行家庭收视的习惯和偏好。

  在5G的技术支持下,从内容采集把关再到制作呈现分发,电视传播的各个环节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会越来越广泛和频繁。

  具体而言,在信息采集环节,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语义和图象识别技术,自动对节目素材中的敏感内容进行监测排查,进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审核。另一方面具有低功耗、高速率、广链接特点的5G 技术可以使基于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的“传感器新闻”得到飞跃式的发展。2018 年9 月,中央电视台在《嗨,潮我看》钱江潮大型直播节目中就利用了 5G 无人机近距离拍摄钱江潮画面,为观众带来了和传统电视直播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

  在内容生产环节,AI主播、媒体大脑的引用,一方面提升了节目制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节目的科技感和新鲜感,进而提升节目的线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与新华社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主持人。通过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克隆出具备和真人主播一样播报能力的“AI合成主播”,引起网友的轰动和热议。

  在内容分发环节,得益于5G技术,5G时代的个性化定制能够针对个体及其相关联场景的整体属性,了解用户的实时情境与需求,完成个性化数据的收集,并通过 5G 信号传输,为用户提供场景化的适配内容分发服务。另外在内容接收端,基于5G+AI技术的虚拟智能助手还可通过于用户的自然对话,为用户带来方便和新奇的交互体验。

  在4G时代,由于网络传输速度和带宽的原因制约了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在VR端的带宽限制导致数据传输不够快,导致人机交互的数据处理延时较长,进而影响了交互的连贯性,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而5G技术可以提供峰值 10Gb 以上的带宽、毫秒级时延和超高密度连接,直接解决了以往VR 影像仅停留在观看层次缺乏交互、延时过长影响用户沉浸式体验等问题。同时, 5G 的WTTx业务可以实现 8K 的视频高清呈现,大大提高了视频分辨率,使 VR 影像的呈现更加逼真,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衰减,增强用户的在场感,进而不断提升用户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延伸电视传播的功能和价值,必须充分利用5G和物联网技术丰富电视传播生态,在汽车空间、家庭空间和城市空间找到电视传播的“用武之地”,打造全新的电视传播空间格局。

  首先5G 技术使汽车自动驾驶成为可能,进而解放了用户的眼睛和注意力,电视媒体要抢占汽车空间,必须结合车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新型车载显示屏幕,并制作与之适配的电视传播内容,进而快速圈定用户。

  家庭空间是电视传播的先天优势也是其业务发展的核心。要重新掌控家庭空间,必须在物联网技术的背景下将与家居生活关联的大屏(包括电视机屏,计算机屏等)、小屏(包括手机屏,PAD 屏等)和微屏(包括家电屏、家居设备屏)等屏幕进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智能化的家居生活。日本NHK发布的“Hybridcast Connect X”平台就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种创新型“智慧家庭”应用,比如当用户观看一档美食节目时,平台可以同时感知冰箱中缺少哪些烹饪节目中美食所需的食材,并通过手机APP 提醒用户购买。将电视节目内容和家居器具进行关联,使节目内容和用户家居生活实现深度互动并提供适配服务,可以进一步挖掘节目内容价值并提升节目的用户忠诚度。

  另外,电视传播需要找准自己在城市空间中的定位,在5G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实现本地化内容的汇聚与分发,进而构建本地化的服务平台,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传感器采集挖掘本地用户数据,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的内容与服务匹配。如在汇聚链接本地各类信息后,根据本地用户综合属性为其提供各类本地化的就业、租赁、教育、医疗、社交等信息服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电视媒体的入口重要性,培养本地用户对于电视媒体的媒介使用习惯。

  在4G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因为受到体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缺乏互联网思维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过程中明显落后于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出现渠道失灵、用户流失以及影响力衰退等问题。因此面对即将来临的5G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应当抓住机遇,利用5G技术对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规避其带来的技术压力,在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同时实现融合创新。

  摘要:近年来原创电视节目再次回暖,成为人们关注及热议的话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发展,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逐渐成为发展原创电视节目的新路径,学界对原创电视节目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过节目输入到输出的多年经验积累,各省级电视台在表现方式、播放渠道、宣传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不同程度的创新,以此应对多样复杂的文化表达内容,开创具有特色的原创电视节目,建构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本文将以文本分析的方法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讨论。

  我国早期电视节目利用模仿和海外引进模式获得稳定收视收益,但行业内模仿很快出现,节目同质化加剧,引发广播电视行业集体焦虑。2016年广电总局正式提出大力开办原创电视节目,给广播电视行业指明新的发展路径和要求,文化自信的提出更是使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节目发展方向的新视点。各省级卫视敏锐察觉发展趋势并迅速做出反应,加大原创电视节目占比,因此它迅速成为热潮。

  四川广播电视台将其视频节目分为九个板块,覆盖到文娱、生活、新闻等各种类型,其中基于川蜀文化视角发展的电视节目十分丰富,对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都有涉及,并且在整体节目制作中占据很大比例。网台出品的作品当中,例如《乡间物语》、《穿行大西南》、《不朽——四川抗战记忆》等纪录片十分注重对川蜀文化各方面进行展现,这表明四川广播电视台想要利用优势为整体形象注入地域特色,塑造独具一格的品牌形象。不过在川蜀文化视角下发展的众多电视节目当中,多是沿用原有制作方式、拍摄手法等进行地域文化呈现,体现创新性和差异性的原创电视节目产品十分稀少。因此,本文选取四川卫视的原创电视节目《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五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来对川蜀地域文化建构进行深入讨论,给四川原创电视节目发展提供借鉴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原创电视节目创作逐渐走向多元,无论是内容制作水平还是文化传播效果都引起广泛关注,逐渐由被动输入模式转化为主动输出模式,霎时间原创电视节目成为学者和社会追逐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中国知网(CNKI)中对原创电视节目、川蜀文化、《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等相关词条进行全文搜索时,期刊搜索结果就达到5000篇左右,其中包括了对创新叙事、文化表达、发展轨迹等相关内容。

  一是对原创电视节目的内容表达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的研究中,潘怿晗提出内容表达应该要达到可听、可感到可晓的层次,才能够更好的通过内容进行文化表达。而对选题、视点、视野、深度的把握,会影响到文化表达的独特性。

  二是对原创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剖析。对创新路径的探索能够为原创电视节目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路。李朝珍就在其《我国电视节目原创问题及其发展路径分析》的研究中表明,生产流程、市场机制、专业团队和受众分析的缺失阻碍了自主开发的道路;《我国电视节目模式发展的现状与创新》中黄楚新和彭韵佳也提出,要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加强各方合作,以受众需求为依归,引进制作人才及借助媒介融合等多种路径发展;孙振虎同样在其研究中得出了市场、传播和团队对于原创电视节目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受众、团队和市场的全面完善缺一不可。

  三是对原创能力的分析。于春涛在文章《培育电视节目的原创能力》中指出,以能力定位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拓宽延展性。所谓能力定位就是要学会抓住能力发挥的重点,有选择性的进行呈现,而不是面面俱到。

  其次,在对《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节目的研究中,以突破创新为探讨切入点。刘云霞在其《少数民族音乐节目的突破与创新——以四川卫视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为例》中提到,该节目是在四川卫视的“中国爱”定位下产生的原创节目,是抓住地理位置和民俗习惯发展的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节目,并且它的推出提升了四川卫视的影响力,加强了品牌知名度。

  最后综上所述,原创电视节目的发展要着重在内容选择、制作团队、受众需求以及定位等全方位的考量之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培育能力,才能够应对更加庞大的内容,有更丰富的选择。

  笔者认为如今中国电视仍然属于产品阶段,这一阶段电视内容生产是以“作品”生产为主导的阶段,想要“畅销”,必须开发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发挥电视节目产品的独立性、原创性,加强建构具有自我特色的形象。采用CSM35来看,四川卫视要面对35个竞争对手。各省级卫视在发展趋势及受众需求下,都进行了相对策略的调整。因此四川卫视积极投入原创电视节目制作当中,开发高质量原创电视产品,增加原创节目占比。

  上图是四川卫视视频节目的分类,节目总计25个,新闻类5个占比20%;服务类2个占8%;文化类10个,是40%,娱乐和教育类均为16%。其中总共有9档原创电视节目,占总体36%,历史类1个,音乐类4个,包括《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围炉音乐会》、《中国爱大歌会》和《音乐大师课》,文学类和公益类节目各2个。从比例可以得出,四川卫视目前的制作方向更偏重音乐类原创文化节目,而《天籁之音·中藏歌会》正是立足于川蜀文化来发展的原创音乐类电视节目。

  源于四川素来就有“民族走廊”之称,是拥有大量少数民族的地区,更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藏族文化发展也成了四川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四川卫视利用民族文化优势,开创体验式原创电视节目《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宣传四川藏族文化,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主题,加强了卫视影响力,领跑四川其他频道。

  笔者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部分内容的描述性统计,对四川卫视推出的原创音乐体验式电视节目《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五季的主题、场景、叙事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文本解读,并与同期播放的音乐类节目播放量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出该原创电视节目如何在内容中建构和体现川蜀地域文化,以便最终能够提出相关借鉴思考。

  《中国藏歌会》截止目前总共五季,2011年开始制作,第四季以我国首档音乐体验式原创节目回归,第五季已于2018年年底收官,笔者选取了时间最近的第五季内容对其进行分析。《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五季总共10期内容、8大主题,分别为“向往之地”、“藏歌新流行”、“天路”、“姑娘我爱你”、“跳起来藏歌”、“以爱之名”、“无兄弟不音乐”和“天籁之音”,它摒弃竞技点评等表现方式,以互动访谈+歌曲展现两个部分,单纯进行藏族歌曲及文化的传递表达,通过深入歌曲的故事、歌手的故事来加强受众认知。每一期邀请四组歌手,每组歌手带来两首歌曲,收官时总共对77首歌曲进行了演绎,其中绝大部分演唱者属于民族歌手,个别有影响力的歌手会对藏歌进行改编或演唱,每期节目的嘉宾会根据主题邀请,选择有相关作品或故事的民族音乐人参与,用主题串联起整季节目脉络,奠定以歌曲讲述故事,以故事传递文化的基调。

  《围炉音乐会》与《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最新一季是差不多同期且同属四川卫视制作的原创音乐节目,《围炉音乐会》更是曾与格莱美颁奖典礼达成合作,有很好的传播效果。但由上表腾讯播放量对比可以看出,《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每一期的的播放量都远远领先《围炉音乐会》,这能够说明《天籁之音》的受众关注度和认同度更高。

  上表笔者对同期播放的音乐类节目进行了分类,分别是竞技类、体验类、评论类、互动类和综艺表演类,同期音乐节目多采取竞技及表演类的表现形式,《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采取体验类的方式展现能够避开大流量作品的冲击,作为第一个体验式的音乐节目也更有发挥制作的空间,容易做出成绩。

  由上述分析可知,四川卫视的这栏原创电视节目,在新的表现形式基础上,选取了体现地域特色的内容,在达到较好收视的同时,也为传播民族文化和提升省级卫视品牌形象起到推动作用。

  本章中,笔者选取《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中播放量最高的第二期内容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总结出原创电视节目如何对川蜀文化进行具体表现,以及回答如何在节目中对地域文化进行建构。

  第一部分是室内的前期体验互动式访谈,时长一般在30分钟左右,以主持人杨畅、音乐制作人谭伊哲和音乐召集人扎西顿珠为室内的固定MC。开场以一段藏族音乐或是藏族歌曲展开,现场介绍结束后插入简介短片,定位歌手身份标签,然后邀请四组音乐人进行故事、美食、音乐或者服装等相关分享,借此传达藏族精神和文化。

  在第二期中,四位嘉宾的身份标签分别是新生代藏族全能偶像、唯美歌姬、新藏式音乐传承人、新生代原创歌手,他们都十分符合“藏歌新流行”的主题,是对藏歌传承、发展、创新的新兴代表人物,并且在年轻受众中具有较强影响力。互动环节中四位歌手分别唱了一小段藏族歌曲进行切磋交流。四个嘉宾来自不同地区的藏族,在表达、风格上都有不同,展现出民族文化多样的风采。通过个人短片展开访谈,穿插着音乐人对音乐的理解、个人故事的解读、藏族文化的坚持等等话题,始终围绕着对藏族精神传递的中心开展,以轻松的故事氛围吸引眼球,也为后半部分演唱的歌曲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现场音乐分享,由主持人杨林负责,表演者打破后台观看模式,直接在观众席现场感受,伴奏、歌手、观众处于同一个平面,使歌手与歌手、歌手与伴奏、歌手与观众之间有更好的互动效果,拉近三者间的距离,再由主持人穿插观众互动,减少屏幕传递时带来的陌生感。

  节目的两部分起到相互配合的作用,前期采访能够让观众对歌手、歌曲等故事有更详细的了解引起兴趣,再过渡到音乐展示时就不会生硬或单薄,使得音乐就像是在讲述歌手和文化的故事。而单纯的音乐呈现也丰富了前期的采访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表达。

  节目中出现的角色本身会对受众产生感知,而人物标签的聚集则会形成一种意义表达,在《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二期中的角色分为主持人、嘉宾、乐队和音乐制作人。

  第二期中总共出现四位主持人,分别是杨畅、杨林、谭伊哲和扎西顿珠。从比例上来说,川蜀与藏族的比例是3:1,杨畅和杨林是四川卫视的金牌主持人,谭伊哲在四川出生就读,而扎西顿珠是藏族代表,既能以身份优势理解嘉宾表达,进行顺畅互动,也能与其他主持人衔接。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加强了对四川本地资源的应用,可以从主持人本身过渡到对四川的印象,也兼顾了藏族文化在其中的体现,在节目进行当中四川元素与藏族元素实现了很好结合。

  四位嘉宾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藏族歌手,表达出各个地区藏族文化的异同。在表演中展示出的强烈个人风格,吸引了更多不同的目标受众,拓宽了民族文化传递的覆盖面,全方位的展示藏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乐队选择是四川爱乐乐团,而谭伊哲在进行主持的同时还担任节目音乐制作人,为歌手的舞台呈现进行指导建议,同样这两个角色的身份是极具四川特色,能从节目的潜移默化中加强川蜀文化的渗透度。

  在片头制作上,除了符合音乐节目的音乐乐器元素外,还在其中加入了哈达、铁路、藏族色彩等元素对藏歌会进行诠释。前半部分的互动体验空间里,整个以藏族图案色彩进行制作,包括墙面、壁画、地毯还有桌子上的图案等,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房间里有三位手持藏族乐器的演奏者、桌子上摆放了藏族的器具等等。后半部分的表演中也有藏族服饰、藏族舞蹈、藏族语言等呈现。

  通过整理可知,在第二期将近80分钟的节目中,共出现了16套藏族服装,10种藏族乐器,8次提到藏族相关的文化习俗或精神等内容,阿兰达瓦卓玛、完玛三智、才旺罗布三位演唱嘉宾在过程中都曾身穿藏装出现,藏族乐器更是与表演者同台展示。可以看出节目通过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尽可能完整的呈现和表达藏族文化,并且以绝大部分的篇幅比例来对藏族元素进行诠释,主题集中的体现和表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明确节目的定位主题,加强关注度。

  在演唱曲目当中,本期共呈现了八首歌曲,原创度达到87.5%。每首歌曲都运用不同的藏族元素注入其中,进行新的诠释。例如藏语的说唱、汉藏语言的结合、藏族唱腔的融合以及藏族乐器的搭配等等。每一种搭配都带来全新的组合感受和不同的视听体验,也为这个原创电视节目增添了原创性的特色。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节目展示的过程当中,通过互动体验形式的辅助更好的推进了歌曲的演绎,为整个节目衔接增添了趣味性。角色本身富有的川蜀特色为观众带来潜意识影响,再加上藏族元素的应用,使得《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节目很好的对四川和藏族元素进行了融合,以此发扬川蜀文化,也具有了很强烈的区别于其他节目的自我特色,能够增强观众的认知,引发观看行为,从而形成观念。

  原创电视节目的差异化呈现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激发兴趣,满足受众对文化知识和对原创节目的需求。同时差异化原创电视节目制作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借助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形成独特本土差异化,加强观众黏度,避免同质化出现,有助于建立鲜明品牌形象。因此四川卫视《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受众需求,顺应了时代热潮,对研究四川卫视原创节目的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四川卫视《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五季为研究对象,对其原创电视节目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主要分析原创电视节目的现状,从节目本身的现状和与同期音乐节目的比较分析了节目的意义。二是主要对《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二期进行文本分析,从节目的整个结构构成,节目中出现的角色的分析,藏族元素的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建构主义由Jean Piaget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他的观点表明认识论的基础在于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Lev Vygotsk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说明人的心理过程是在交往中产生发展,并受文化历史制约的内容观点。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认知、交往行为都借助媒介实现,受众与文化、媒介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化传播的建构,都会对受众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感知产生影响,加强文化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为电视节目中的地域文化建构方式提出参考。

  《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第五季以全新的互动体验节目形式,选择了川蜀文化中的民族文化进行展现,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节目,虽然在目标受众的范围上受到一定限制,但也很好的对地域文化进行了展现,达到引起观众关注的效果,互动体验的节目形式有助于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和延展,而节目中角色的设定选择以及元素的应用则能够在节目中建构起富有特色的文化缩影。《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中就将藏族图案、藏族服饰、藏族习俗、藏族歌曲等元素注入,辅以川蜀角色的代入和形式的加持推进,在屏幕中建构出了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节目。

  四川卫视在原创电视节目上的经验,对于四川各个电视频道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四川电视台具有很强的整体地域性文化,拥有丰富地域文化资源,这是天然形成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立足在川蜀文化视角发展的原创电视节目也完成了地域文化的建构尝试。所以笔者认为,接下来还是应该以川蜀文化为基础,形成整体的地域文化建构。以地域文化特点作为内容基础进行发展,深度挖掘川蜀文化的内涵价值及意义,并结合川蜀文化的不同特性在创新中不断尝试融入新的表现形式,为原创节目注入活力,也避免节目停滞不前。另外,可以加强本土语言文化优势,将不常见的小众文化、高雅文化的形式融入到大众文化节目中进行普及,加强地方代表性和识别度。

  摘要: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研发与三网融合的完善昭示多屏时代的来到,5G商用元年的开启进一步优化多屏传播路径。电视重大主题报道作为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领域,需要借势多屏联动助力传播。本文以2019年两会报道为例,分析电视重大主题多屏报道传播路径,首先探讨了多屏传播的原因及对新闻传播四力提升的优势,最后以黑龙江和江苏广电为例,认为黑龙江广电在两会多屏报道中借助5G与VR展开“三全”传播路径,江苏广电利用多屏传播分众化特点与5G对视频的优化作用开启定制化传播路径。

  作为“喉舌”的电视重大主题报道在党和政府引导公众舆论、宣传社会主旋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迎合时代变化,创新传播路径是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牢牢把握舆论宣传阵地的必由之路。在媒介融合的总体趋势下,新旧媒体屏幕间的相互竞和成为电视报道的常态模式。多屏传播通过对传播媒介的整合,实现报道内容差异化推送,与受众媒介使用的碎片化特征相契合,从而切实提高传播“四力”。“5G的诞生开启了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推动了信息的变革,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与万物互联变成现实。”①随着5G技术的应用,多屏传播也将迎来新的生态变革,更高的视频分辨率与传输速率利于电视重大主题在多屏报道中更具传播效力。

  通过对电视报道多屏传播研究的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全媒体时代的技术背景下,认为电视报道多屏化传播策略的制定要基于全媒体时代碎片化、精准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而本文以推动信息革命的5G时代为研究背景,以2019年两会报道为例,探讨新时代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多屏化传播路径。

  2019年,“5G商用元年”的开启昭示着5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传播生态也面临巨大变革,以“端端相连”形式构建的社会生态系统在物联网的发展中得以实现,并推动传媒场景应用的不断拓宽。5G的技术赋能使4G时代的传播瓶颈得到进一步突破,更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网络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上台阶。5G在时延、海量连接和传播速率方面的跨越性发展也为电视媒体弯道超车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为迎合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碎片化与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电视媒体多屏报道应运而生,而5G时代,提升近百倍的传输速率与能耗效率使人与屏幕的互动更加紧密,以低耗能状态容纳多种终端设备同时高速连接运转,稳定持久的续航能力推动电视媒体多屏报道更加常态化。此外,5G的技术助力或将使小屏成为多屏报道的核心。“5G商用大大提升互联网传播力度,使移动终端更具效能”②一方面,5G标准R15中的SA组网更好的支持了5G的低延时与大宽带大连接,将MBB推向eMBB应用场景,流量不限大大降低用户移动流量资费压力;另一方面,网速与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也增加了视频加载时长,相较于以往移动终端等小屏在PGC内容方面的缺失,长视频的发展趋势促使俯视媒介将大小屏之分逐渐弥合。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电子设备的不断更迭换代,受众在各种终端设备间的切换自如,必然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多元化体验感和碎片化媒介使用的需求,电视媒体凭一己之力难以满足。新媒体与当今用户媒介使用习惯的完美契合,分流传统电视媒体受众,挤压电视媒体市场空间。基于生存压力的考虑,媒介融合成为现今社会一大主流趋势。打破以往孤岛化传播,电视媒体跨屏化发展是为必须。基于不同终端形式给出不同传播方案,精准化的定制传播有效提升受众媒介使用体验,也是电视媒体的突围之路。

  除却媒介使用习惯的变迁,现代社会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人们愈发强烈的要求人格的独立性,因而对私人空间的心理需要愈甚。传统电视大屏所代表的客厅场景在新媒体冲击下解构。传统的客厅场景形成的基础是家庭的稳定性,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普及拓宽了电视提供的选择范围,应运而生的是家庭成员逐步异化的审美需求,因而客厅场景也向私人化倾斜,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信息的多元化直接挑战传统家庭文化的共同性,手机、平板等私人化设备将受众的个性诉求极致化,多屏化的场景分裂将电视场景彻底颠覆。相较于新媒体平台,电视场景在传播、受众连接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了用户的体验危机,受众的流失也造成了电视媒体生存危机的爆发。

  媒体报道技术的发展要为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四力而服务。传播力度的大小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信息与受众间有效互通的衡量标尺,而提升传播力的内涵在于手段的创新,内容、技术、平台等方面的共享融通是电视报道重占舆论制高点的有效路径。多屏时代,电视报道不再是单一时空的固定化模式,不同屏幕终端的不同传播属性解除了时空局限的束缚,技术与平台的合力达到了报道的广角化传播效果,屏幕间的无缝连接织就电视报道的全景网络,360度呈现报道场景,为受众带来更加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觉盛宴。电视重大主题报道是电视媒体引导舆论的重点,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发力点。采用跨屏化报道一方面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维度,全方位的报道视角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消除新闻传播的信息盲点,同时分众化传播以精准性加深受众理解程度,这一方式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提升受众媒体使用好感度,从而使电视重大主题报道能够进行有效传播。另一方面弱化传播的时空边界,以往电视播报的定时定点易给受众带来不便,渠道堵塞消减了重大报道传播的有效性,而多屏传播的时空兼容使重大新闻报道内容更加顺利抵达受众,实现传播的有效覆盖,同时互联网的海量储存性允许受众的反复观看,使重大主题新闻在报道后还拥有持续关注,大大提升报道传播效力。

  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重点聚焦在传播手段的创新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讲述方法,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实现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播,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③电视重大报道的多屏化传播通过各报道终端的合纵连横,拓展内容呈现方式,小屏以渠道延伸拓宽报道的触达范围,而大屏以专业内容进一步加强影响力度。电视媒体加强多媒介技术学习,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为防止多屏报道中电视视频的直接引用导致画质模糊,因而根据不同屏幕的大小调整画面分辨率,版面设置与播放的内容和时长,以人性化设计为受众提供多样化观感体验,而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丰富的同时,电视媒体还需要坚守专业优势,重大主题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质量,以内容深耕打造电视品牌,使重大报道在小屏助力影响范围拓宽的基础上以大屏质的追求挖掘报道影响力度。现今的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接收信息同时更注重参与感,跨屏报道打破传统电视的单向传播,受众在观看电视报道的同时通过小屏进行互动,满足受众交互式体验的需要,创新的传播方式使电视重大主题新闻在宣传报道中也切实提高影响力。

  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建构需要电视报道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用户需求调整新闻生产传播方针策略,以量身定制的优质新闻产品与服务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性,此外,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准则,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质量水平,也是判断新闻报道引导力的重要指标。多屏报道模式下,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具备不同传播属性,适应受众差异化特点,允许受众按照不同需求进行点播观看。同时,交互性更强的小屏传播更有利于重大报道在庞大的新闻信息中定向传播内容,通过定向跨屏实现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分众化传播。多屏化报道以差异传播方式增强引导效力,除却通过不同终端分化受众,还通过大小屏之间不同的话语方式创新报道模式。在电视重大主题的报道中,电视大屏往往着眼于宏大叙事,以严肃谨慎的话语风格彰显国家政府的权威性。而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诞生的小屏传播,在话语叙事方面更符合互联网特性,因而风格更偏向于活泼生动,契合市场需求。大小屏话语风格的互补是对传统重大主题报道过于枯燥乏味的弥合,报道权威性与亲和力的兼具,可以有效增强引导效果。引导力的提升还需从时度效着力,多屏化传播在电视重大主题报道中主要着眼于“效”的提升。把握“效”即讲究策略,通过改进传播方法,提升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新媒体发展分流受众注意力的背景下,电视重大主题报道采取多屏传播的方法,融合新旧媒体,通过媒体间的优势互补引导受众回归主流。

  黑龙江广电以“5G+4K+VR+AI”,实现360度全景化传播。黑龙江广电近年来在两会报道中通过黑科技的应用不断大放异彩,今年两会,黑龙江广电再次借势5G技术,打造“5G+4K+VR+AI”传播模式,以全景展现,全息表达营造多屏传播新生态。多屏传播格局实现了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转型,对重大主题新闻的多屏报道将原本严肃枯燥的内容以立体化形式三维呈现,加强报道的亲和力。我国每年的全国两会报道都是各路电视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随着技术迭代,报道模式别开生面。黑龙江广电在此次全国两会报道中打造“全媒、全景、全息”演播室,以高清大屏结合移动小屏互动实现观众对会场的沉浸式参与感。5G与4K的运用是大屏高清传播的必备条件,黑龙江广电以4K超清摄像全程记录高品质视频内容,以5G高速率传输将超高清视频内容实时通过4K超高清大屏直播给受众,让受众无差异清晰化对接两会进程,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度。在报道中,黑龙江广电采取全息虚拟蓝箱与实时互动手段,以新媒体创新形式反哺大屏传播端,通过VR技术的应用,采集全景音频素材,5G加4K的高速回传与超高清再现为观众打造一场360度沉浸式两会盛宴;加强全息化报道,在新闻播报中动静结合,从短小消息到深度解析,从文字传播到可视化表达,以全息表达重建传统新闻传播架构,实时呈现立体化新闻事件;打造移动终端创意产品,推出“VLOG+联播体”、微访谈、微动漫等多元化形式,构建互动式、沉浸式虚拟场景,在小屏层面拓展传播维度。黑龙江广电汇集全媒体资源,在技术赋能下创意迭出,大屏传播中,不断优化观众视觉体验,小屏传播中,以智能化、移动化和可视化等技术为两会报道注入活力,大小屏联动播报,从内容呈现、话语表达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优势互补,打造传播合力,形成重大主题传播报道的双赢格局。

  江苏广电加强分屏呈现,将优质资源平台共享最大化。终端的不同意味着传播内容呈现方式的按需定制,简单的复制粘贴已经不适合现今多屏化时代内容传播的要求,各终端不同的设备属性、操作模式以及受众定位等等都需要信息内容的不同形塑。多屏时代,电视重大主题报道需要加强“用户中心”思想,通过大数据算法做到精准推送,在大屏层面仍履行好正面宣传的职能,但可丰富传播内容满足受众不同侧重的关心点;小屏层面,突出碎片化特点,以精简短小和创意新颖的内容为发展重点聚焦受众注意。江苏广电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强化分屏呈现,在大屏直播报道中集成各路资源,开设不同专栏,对教育、民生等多个方面的热点话题与焦点问题进行报道,吸取大众意见与专家分析,既有满足普罗大众的两会报道图文解读,又有满足精英阶层的深度评论引导思考,使电视报道丰满充实。小屏报道端,综合应用短视频、H5等全媒形式,共襄报道盛会,5G高效传输网络为视频发展提供助力,因而今年两会,江苏广电重点发力短视频,将大众网友和两会委员的声音用视频呈现,在十秒到一分钟的不等时间内,依据不同平台特点,采取横屏和竖屏两种形式制作短视频栏目,迎合受众“刷屏”习惯,提升受众观看体验,同时,江苏广电还追赶互联网潮流,推出VLOG视频博客,打造新颖两会报道形式,大大提升两会报道传播力与影响力。

  电视重大主题报道密切联系大众生活与社会稳定,是新闻传播的重点之一,随着时代更迭,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市场挤压下出现渠道失灵,因而为重回舆论制高点,电视媒体应顺应发展浪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不断创新报道模式,以多屏传播形式确保其新闻舆论传播四力的提升。两会作为媒介事件,备受全国瞩目,是各家媒体争先报道的重点,4G时代,多屏联动的报道模式在两会的报道中日渐活跃,5G技术的升级,将为电视媒体多屏报道提供更多契机。黑龙江广电借力5G与智能技术,通过大小屏结合实现全媒化、全景化、全息化传播,江苏广电凭借多屏报道的分众化传播特点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在小屏端以5G优势重点打造短视频业务。多屏传播是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重大主题报道的转型之路,5G赋能进一步优化这一路径,电视媒体应好好把握这一趋势,提升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进而进一步提升公信力。

  摘要: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促使媒介和信息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方面社会变革。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媒体接触和应用的广泛冲击对象,在打破传统传播壁垒的探索中,融媒体实践成为行业热点。

  5G技术逐渐优化和智能化逐渐普及的背景下,有着广阔的市场环境和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如何进行融媒体创新,本文将对四川电视台融媒体产品《四川观察》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分别从技术、产品、市场三个方面分析《四川观察》打造的融媒体亮点。

  秉承“融·见格局,合·创未来”的核心理念,《四川观察》客户端于2017年1月1日正式上线,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实践应用的融媒体力作,从1.0、2.0发展到3.0,从内容设置到系统建设,结合传统广电媒体的基础优势,在互联网智能背景和5G技术支持下,生产机制改革向年轻化倾斜,专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对直播、短视频、朋友圈的形式创新,不断融入互联网语境,打造四川政经圈第一视频新闻生产平台。

  “2009年1月,3G牌照的发放标志中国进入了移动通信时代;2014年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4G牌照。”而在2014年1月的“5G技术研发试验”启动会上,5G打破移动通信标准10年一代的发展规律,迫不及待地成为技术新焦点。“中国的5G技术提出总体目标六年规划,2015-2018年是技术研发的试验阶段,2018-2020年是尝试进入产品研发的试验阶段。”

  全国的广泛关注推动了5G技术在竞争与合作中优化发展、逐步成熟,而融媒体实践则聚焦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和新闻报道等。“2018年4月,重庆开通首张5G试验网”;“2018年5月,天津成立首个5G网络开放实验室”;2018年6月,人民视频落户青岛、加速视频直播普及等,都专注于智慧城市发展的探索。据人民网报道,“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于2018年12月开建,推动5G进行4K超高清直播传输”,“中央广电总台5G新媒体平台4K集成于2019年3月制作成功,人民日报融媒体记者利用“5G+VR”高清直播全国两会采访现场“;据央视新闻报道,“2019年1月,4K电视5G网络传输测试成功”。

  2019年是《四川观察》直播创新的里程碑。对普通受众来说,5G最大的直观改变就是提速,5G的传输速率理论峰值可达到每秒10G,较4G提高10倍。在共享全国两会盛况之前,逢省两会之际,四川人民已经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5G超高速超高清的魅力。2019年1月13日,四川省两会开幕,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与四川广播电视台合作,实现了全国首个5G融媒体直播创举。记者通过摄影摄像设备拍摄收集了现场画面,将报道的视频信号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到四川电视台播出,没有在电视机前的人们则可以通过《四川观察》APP共享超高清同步直播。在会场内的参会代表和记者更是体验到了技术的神奇,两会现场的动态也通过现场的电视屏幕直播,新闻生产者也同时成了报道受众。

  从会议报道到民生关注,5G传输扩大了应用范围,给受众带来创新的沉浸式体验。春运的主题总是离不开“不易的幸福归家路”,2019年1月28日,满载上千名川籍务工人员的D1853专列高铁从广州开往成都,火车上陪伴归家人的是《四川观察》的直播团队,同时,成都东站内搭建起新闻报道间,多机位、全方位全程直播四川人归家路途的实时情况,吸引1500万用户在线关注。在四川广播电视台的5G直播下,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军成了最温馨的风景线。成都东站是全国首个建成的5G火车站,5G信号全覆盖、高清晰、低延时也成了5G融媒体实践的靓丽风景线

  传统主流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面对受众的流失不得不寻求新转型,而客户端上线几乎成为了转型的标配模式。自

  2014年6月,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相继上线,省级的媒体大军也不甘示弱、迎头赶上。在客户端转型红海中如何突出地域优势,成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面对的又一挑战。《四川观察》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APP产品进行创新,设置了“四川制造”和“田园四川”两个产业板块,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板块外强化市场化职能,促进四川本地政经整合传播。“四川制造”的内容主要是将四川卫视上报道明星企业的新闻转化为采访式企业专稿,为走在行业前列的四川制造龙头企业做宣传,展现本地经济实力,为招商引资做宣传。“田园四川”将经济和民生结合,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寻觅四川各地的田园美景旅游和优秀农副产品,助推当地脱贫奔康。

  融媒体背景下,数字技术日益更新优化,给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双向信息渠道选择。人们既可以选择从哪里接收信息也可以主动反馈传递信息,其中的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都是以前的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如果说传媒时代的传播是传声筒,那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就是自带回音效果的3D环绕音响。跟随社交产品的步伐,模仿贴吧和微博的话题讨论,投稿板块变成用户互动的社区,《四川观察》主持了#打卡家乡网红地#、#我为家乡特产#等话题,用户可以在手机APP上进行“投稿”,即带上话题主题、输入文字、添加图片或视频、设置定位,其他用户可以对此动态进行点赞和评论。投稿平台也是《四川观察》留给用户的“吐槽”空间,除了话题讨论之外,用户可以发布自己想表达的其他主题或者提出相关建议。“受众在社会媒介传播中的参与和反馈是受众主动性的重要体现。”传统媒介时期,社会媒体扮演的角色对人们而言是信息来源;现在,人们依托互联网在媒体上进行自我表达、形象刻画,可以在浏览完新闻讯息后在特色投稿板块进行原创、点赞、评论,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媒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来。

  APP的“频道”栏目整合了四川卫视、文化旅游、经济频道、新闻频道、星空购物、妇女儿童、公共·乡村、康巴卫视、峨眉电影等电视频道,四川之声981、新闻频率106.1、交通频率等广播电台;在“市州”频道整合了四川各大市州一级的新闻客户端,几乎涵盖了整个四川省的主流讯息来源,整合传播优势明显,极大地拓宽了手机用户的内容接触范围。

  “萌”元素拟人化打造了客户端代言人“观观”,用户通过登录APP、分享视频、参与直播等方式可获取积分,然后在积分商城里兑换“观观”的周边产品。另外,客户端在“直播”频道为大熊猫开设了实时信号“萌”直播,定期更新,记录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可爱宝宝们的生活日记,以此吸引用户长期关注《四川观察》新闻客户端,培养用户形成并保持新的媒介使用习惯。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还将创意短视频MV《观观的旅行日记》带到了全国观众的面前,用VR技术实现虚拟人物“观观”作为导游领网友游四川,用全景拍摄技术展现了“天府三九大”即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基地等网红景点的地域特色,助推天府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

  1982年,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正式提出“新历史主义”,得出历史是不断被建构的这一结论。互联时代不断刺激受众产生对信息获取的多元需求,受众与新媒介、新新媒介已经逐渐形成“具身关系”,想要在网络空间吸引受众,主流媒体平台必须打破传统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话语垄断,主动成为互联网的“圈内人”,才能开拓新的用户市场,进行友好传播、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两会”期间,《四川观察》的光彩再次吸人眼球,融媒体创新报道更是“网感”十足。时代压力促使人们越来越青睐快餐文化,短视频内容爆发性增长、风靡全国,从3分钟的微电影到一分钟短视频再到15秒抖音,在用户习惯转变的情况下如何聚集受众的注意力,留给媒介内容展示的时间越来越短。“两会”期间,《四川观察》策划了网红报道《快嘴幸儿60秒盘两会》,短短一分钟里女主播说了489个字,敬业的台词功底和报道的语言凝练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关注。这是策划团队从抖音话题#主播嘴皮子#中得到的启示。融媒体是与互联网真正的融合,社交圈的打造需要以用户价值为理念推动内容创新。竖屏微访谈《代表委员请回答》邀请众多代表、委员参加,视频制作运用了综艺风格的字体和画面,还为代表委员制作了卡通抠图,严肃的问答环节变成了代表委员的脱口秀。

  V也纷纷转发,流量增长迅速,四川的空气治理迅速在全网得到关注和讨论,而于会文厅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体验到网红的受关注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网友们的全公开全透明监督,促使空气治理事宜提上日程,早日改善空气治理;《王兆开会VLOG》用时尚拍摄法VLOG记录了四川电视台记者参加会议的过程,用第一视角为受众们讲述两会话题,和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网红拍摄自己的生活短视频来吸粉有异曲同工之妙,VLOG主人公扮演着四川电视台KOL的角色,直接深入参与到媒介,并以说服或宣传为主观目的对特定领域的舆论直接产生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开放的空间、公共的平台,这决定了媒体具有绝对开放性,人大代表意外走红使得原本力量局限的个人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影响力增强,报道的传播范围扩大。《四川观察》在两会期间打造的创意栏目“吸粉”无数,成为融媒体“爆款”产品,受众从四川政经圈核心人士扩展到全国的普通网友用户。成功的融媒体实践源于传统主流媒体的生产机制改革向年轻化倾斜,敢于创新,从追赶互联网的脚步到主动融入互联网的语境。

  “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阐释了媒介的重要作用。”不同的媒介呈现方式导致传播沿着不同的路径产生效果,融媒体时代如何选择媒介形态,对传播表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大家对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然认可,而新媒体在现今的政治表达空间里充当着政治沟通的“润滑剂”,《四川观察》的产品创新使得新旧话语体系彼此融合,吸引用户关注,为打造政经朋友圈奠定了受众基础。

  2.0发展到3.0版本,《四川观察》作为四川电视台融媒体实践的创新实验品,充分意识到融合内容创新和新媒体渠道的重要性,并依托5G互联时代强大的技术支撑,整合地域特色优势以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后在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力。在“春运”大事记和全国“两会”报道中,《四川观察》客户端已经在互联网初露头角,占据新闻客户端转型的一席之地。而在热点事件中引起广泛关注源于《四川观察》的用户基础,用户经济是互联网市场的核心,如何用互联网思维保持并增强用户黏性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APP已经开设了除新闻报道以外的直播频道和投稿社交圈,有趣的内容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体验,使得用户黏性不断增强,媒介的社交属性也同时增强,因此内容支持下的产品持续创新和技术支持下的产品更新迭代格外重要。目前,“田园产业”频道的更新仍然止步于2018年末,给用户体验带来不适。另外,普通用户不同于政商核心圈的用户,必须从热点营销和“借题发挥”的瓶颈中跳脱出来,通过内容创新吸引普通用户提高对一般新闻报道的关注频率,在互联网中主动创造需求并引导用户进行消费是市场竞争的规则。融媒体实践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整体来看还是探索的混沌状态,盲目性、盲从性大。融合互联网需要平等互动,但互联网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传统主流媒体本身有着强大的新闻生产力,不能因为盲目融合而失去本来的优势,限制了内容生产的视野。坚持思考、深度报道仍然是《四川观察》必须把握的底线,泛娱乐化迎合是主流媒体需要警戒和避免的问题。

  四川电视台在《四川观察》新闻客户端中转型前进,已经认识到创新对于融媒体实践的重要性。智能化产业发展作为互联时代融媒体的发展趋势,《四川观察》如何在技术支撑下探索出一条技术成果转化的可行路径,风险与机遇并存。炫酷的智能技术为融媒体发展提供了保障,创新想法如何实践落地还需要执行力超强的团队。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注入到新闻媒体中,《快嘴幸儿

  60秒盘两会》的网红策划为团队人才的针对性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未来的4.0时代,完善人才多元化培养机制是《四川观察》客户端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全面提高团队专业素养,提升直播、短视频的特色优势,增强融媒体创新和实践的活力。

  5G的到来为四川电视产业化发展带来新一轮曙光,高速率传播、泛在性、更强的超连接性等为四川电视产业架构、市场竞争、体制改革等方面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关键词

  5G的高传输速率与超大容量是4K超高清普及的技术推力。在此条件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4K+8K的技术路线推动视频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省级主流媒体的四川电视台在产业化领域一直不懈探索,下设的经济频道与公共频道等,通过不断实践,挖掘频道优势,创新经营运作模式,提升品牌价值。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传媒市场竞争中四川电视台仍受互联网企业打压,为防止5G的到来强化互联网企业马太效应,四川电视台应如何动作实现突围?如何利用5G技术为产业化发展赋能?成为目前四川电视的一大挑战。从有关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电视由于其喉舌功能,一直归属于政府管控的事业单位,市场性的缺乏导致机构冗余等系列问题,因此产业化转型势在必行,现有文献多从媒体融合角度分析,暂时还未涉及5G,基于此,本文基于5G融合背景,探讨四川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突围之路。

  “后真相”问题不断放大,迫切需要专业权威的内容守护内容生态的平衡。四川电视台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有着一套完备的生产组织体系,从业人员的选拔条件均为全日制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因而能够更好的确保新闻内容的可靠性。于电视媒体而言,突发事件的报道更能体现综合实力,相较于自媒体发布的内容而言更具权威性。四川电视台在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中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过团队分工合作,井然有序的将灾区信息及时全面客观的输送给广大受众,有效减少谣言滋生,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是政策扶持优势。2003年国发办105号文件要求政府出台财税扶持等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在此基础上,四川省人民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电视台的经营部分剥离转制为企业,在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同时为确保电视台的顺利转制,财政拨付一定数额资金用于电视台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和财务审计。在政策倾斜的优势下,四川电视台不断改革创新产业化发展道路,2018年与咪咕合作,依托5G、物联网等技术,探索电视产业化领域转型升级路径。

  三是公信力与品牌优势。四川电视台作为官方喉舌,在受众心目中一直是“权威可信”的化身,且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省级官方电视媒体,影响范围广,拥有较好的受众基础。为确保播出内容的严谨性,四川电视各频道组织中层管理人员成立节目编审组,对节目的内容、技术、广告进行严格审核,层层把关为受众呈现健康的电视环境,因而在群众中拥有较高认可度,品牌效应持续升级。

  广播电视的三重属性要求其同时具备宣传、社会服务与产品经营三种功能,然而四川电视台长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并不适合这种体制变革,在资源的分配中有失偏颇,加剧组织内的资源争夺,非市场化的内部竞争造成资源浪费阻碍四川电视产业化发展进程。作为官方媒体,地方政府的介入导致四川电视在改革过程中过度依赖行政力量,缺乏自主创新活力,媒介资源的整合性与流动性低,制约着四川电视市场化变革的深入。二是人才流失与培养困境。四川电视台的人才问题是基于电视的体制机制困境,人事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电视台职工待遇相较于互联网企业差距较大,难以激发职工创作积极性且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化进程的缓慢使四川电视台仍采取传统编制,机构的冗余而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稀缺,在融合背景下缺乏技术的有效支撑,难以实现产业的扩张。

  三是区域化发展障碍。从目前全国广电产业化情况来看,区域间发展参差不齐,由东向西总体呈递减趋势。推动电视集团化发展的改革试点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四川电视台作为西部城市,各方资源匮乏,在产业化进程中相对滞后,而产业化的滞后又带来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欠规范的媒介生态环境又进一步阻挡电视产业化进程,如此不良循环使四川电视台难以实现有效突围。

  “对于传媒产业而言,每一次互联网传输技术的升级都会带来媒介生态的变革。”

  5G技术更新媒体时代,更便捷的传输网络、多元化内容的可承载性、广覆盖应用场景等成为电视智慧化转型的重要抓手。2019年5G迈出新征程的第一步,电视媒体媒体需要提前战略部署,走在发展前沿,在内容制作方面,有别于新媒体时代致力于发挥专业性优势,5G新新媒体时代,应在深耕内容的基础上,扩大新媒体化内容占比;传播形式方面,5G的普及,物联网与AR、VR运用到电视领域成为可能,浸入式体验提升受众对电视内容的感知效果;市场开辟方面,5G的运用推动各方资源的高效聚集,电视媒体与医疗、政务、金融、教育、旅游等更紧密联系一起打造智慧广电,数字生活服务在物联网助推下形成新的市场增长点,电视媒体新生态得以构建。四川电视台在5G到来之际,也在不断探寻出路,在2019年两会期间,开通“5G第一车”,让乘客在公交车上实时收看两会直播。

  从受众向用户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主体性的增强需要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的声音,新媒体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的社交互动机会,因而用户媒介偏好向新媒体偏斜。大数据的分众化传播更适合现代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电视媒体的时空固定化传播模式在分众化传播模式的市场挤压下陷入困境,电视媒体受众逐步向新媒体分流。新媒体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的威胁不仅是受众流失,还有广告跳水。受众流向新媒体后,于广告商而言,其面向的市场也向新媒体转移,相较于新媒体受众群的广覆盖,电视媒体仅存受众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基数与类别紧缩导致大部分广告商不再青睐于电视媒体。二是同行媒体优先融合。四川电视台产业化发展既受到了新媒体的横向挤压,还有同行媒体的纵向竞争。四川电视台作为省级媒体,其上级媒体有如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主流媒体中的领导地位无可动摇,占据较大数值市场份额。同级层面,东部沿海城市的电视台如浙江卫视、东方卫视等媒体融合已达到较前沿水平,而四川电视台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四川电视台与优先融合的省级媒体在市场竞争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5G赋能4K的普及和8K的应用,为视频的超高清化提供契机。工信部等部门相关政策的出台扶持,电视媒体开始深入探索产业发展新业务,革新产业布局,拉动电视产业增长。采编环节,生产成本压缩而时效显著增长,工信部等部门成立5G推进组对包括视频在内的重要垂直行业进行研究,当前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高质量视频的内容储备工作,另一方面5G助力智能技术更精准高效,物联网传感器深挖用户生理数据,大数据算法根据数据精准捕捉储备视频,定制用户喜闻乐见的电视内容,减轻电视工作人员采编与剪辑压力,也使视频内容生产更符受众心理需要;传播环节,随着5G时代的召唤,IP化传播的运作模式成为电视媒体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电视媒体的全IP传输通过全媒体汇聚形成媒体合力,使内容传输更具效力,通过开放性平台拓展新兴业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拓宽手机电视、OTT、IPTV等业务,优化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的业务架构;呈现环节,重视合作平台建构,与运营商进行捆绑发展,利用运营商的专业技术,加快实现电视超高清化、沉浸化呈现。目前中国联通构建“5G+VR”开放平台,涉及内容采编、终端分发、业务平台等多个领域,四川电视可把握这一机遇,加强与其合作,同时自身加快全IP化进程,优化系统结构,实现自身视频产业的优化升级。

  5G时代,互联网步入“下半场”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互联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平台为各方力量提供线上资源流量,另一方面由于5G的泛在性,互联网达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目标。在这一情势下,横向扩张已不再是首要要求,纵向加深成为5G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目标。相较于4G时代对技术的强调,5G时代单纯的技术发展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这一时期,技术突破需辅之以人文价值才是5G互联网时期发展的机遇所在。基于此,传统媒体应及时转变发展观念,顺应5G互联网逻辑,将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思维转向合作关系,利用自身在社会人文环境中的洞察深挖优势结合互联网企业技术与流量,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从而达到合作共赢。四川电视台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首先应做到明确自己在5G市场中的定位,聚合全台之力打造自身品牌;其次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其5G技术优势提升电视节目质量,为电视产业化发展各环节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把握自身优势,凭借敏锐洞察力和公信力打造强势内容产业;最后与在川互联网企业如腾讯、今日头条等开展合作,利用其流量优势为品牌知名度扩展加持助力。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号召下,各级广电应时而动,已完成一轮转型探索,通过观念转变、机构重组、完善用人与评价机制、探索产业机制等方式改革传统体制。然而破冰之力非一日之功,广电体制机制的沉疴积弊需要不断深入创新,最终实现战略转型,做大市场主体。5G发展暗示新一轮体制机制的革新,一是用人机制的5G化,四川电视想要借力5G实现突围,首先需要人才技术的支持。在人才招聘层面,引入市场化机制,激励人才顺应5G潮流,学习新技术,全面综合化发展;管理团队层面,开展“5G培训”,强化管理人才5G思维,只有管理人才思维与能力的转变,才能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提出正确思路。二是构建“用户中心”的频道制度。四川电视目前按照专题内容对频道进行划分,然而4G时期,“UGC”已然盛行,5G的到来,更大带宽助推“UGC”市场占比的不断扩大,基于此,四川电视可重组各方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重构频道制度。三是建设智慧广电,积极构建全国一张网。5G的泛在化进一步打破传统广电的条块分割,全国一张网的打造有利于四川电视形成“统分结合”的运营管理体制,宣传与市场服务并举的一体化智慧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四川电视发展合力,真正推动四川电视在市场中立足。

  5G技术使传媒产业革命化发展,也推动了社会人类文明迈向新一步阶梯,然而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人们也须警惕其负面效能。电视媒体在产业化发展转型过程中借力5G技术固然好,但完全放任其在市场中自由发展难免出现失灵现象,因此需要政府规制予以弥合。例如,5G极大提升媒体的传播力,信息传播速率更快,内容传播范围更广,因而更需要内容的把关,对敏感内容和不恰当信息及时合法拦截;5G对于定位系统更高精准的要求,以及传感器和大数据对用户信息更私密化的挖去,助力电视媒体借用技术打造自身定制化传播路径,但与此同时,也将面临着用户数据泄露问题,需要政府更加注重对相关领域的严格规制。5G刚刚开启,在新一代融合背景下,四川电视目前还处于探索时期,并未出现相关纰缪,但为保证产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政府与四川电视台应杜渐防萌,预先出台防范与规制措施,推动四川电视产业化转型升级。

  全国各级电视媒体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蓬勃阶段,四川电视也在不断探索优化产业结构,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区域地理条件、市场挤压等因素的限制,发展进程相对滞后,然而,

  5G时代的到来为四川电视产业化发展提供新一轮契机,在这一契机下,四川电视可结合自身专业性、公信力与政策优势实现发展突围。牢牢把握5G机遇,优化视频产业,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的深度合作,构建适应5G语境的体制机制实现内部转型,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对5G领域的规制,通过外部途径为电视产业化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