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华兴娱乐-手机网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14 07:03  

  华兴娱乐-手机网址一根长管,形似笛却无吹口,斜吹出声,音域更宽。近日,南京民族乐团演奏家于东波携上古乐器“龠”(读yu ),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档节目《中国考古大会》,并奏响《中国考古大会》片尾主题曲。当骨龠之音随着千年历史长河倾泻而出,时而低吟婉转、时而清脆嘹亮,现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

  南通籍竹笛演奏家于东波1981年出生于南通如东,先后得到王长庚、王洪波及著名笛子大师俞逊发先生的精心指导,现拜于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刘正国教授门下,学习传承贾湖骨龠。今年,他已正式成为“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

  “龠者,五音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明代大乐律学家朱载堉一句话,道出龠在古代乐器中的地位。

  今年,正值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1月27日,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讲述了关于“贾湖遗址”的文化遗存,其中便发现了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老乐器“龠”。据当代著名音乐史学家刘正国教授考证,龠,源于先民使用的吹火管,是一种如笛似笛的“单管”斜吹乐器,是中国笛类乐器的先祖,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七音阶管乐器。

  1986年到2013年之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分三批,一共出土了40余件用仙鹤等猛禽翅膀的骨头制作的管状乐器,无吹孔,指孔多分为无孔、2孔、5孔、6孔、7孔、8孔。当时根据其形状判断为贾湖骨笛,刘正国先生研究判定它们正是笛、箫的老祖宗,失传久远的史前乐器“龠”;后经过碳14测定,这一批骨乐管的跨度至今长达7800年到9000年之间。

  “9000年前的声音被找到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这等于是重新书写了中国音乐史,甚至世界音乐史的开篇!”此后,刘正国教授考证,该乐器被定名为“贾湖骨龠”。

  “这次在《中国考古大会》上向全国观众展示龠,可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贾湖骨龠得以正本清源;另一方面,现场用3D打印技术对骨龠进行复原并进行演奏,这为9000年龠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打下了基础。”于东波说。

  舞台上,于东波还就其演奏方式进行了详细讲解,与其他乐器不同,它既不是横吹,也不是竖吹,只能用细的一头斜吹出声。“9000年前的乐器,现代人把它吹响了,文明的根就再次发芽了。”说着,悠悠龠声响起,贾湖先民的生活画卷缓缓展开。

  “小时候,父亲一直跟我说,一通百通,把一样东西学好、学精就够了。”受父亲的影响,于东波自幼对笛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研究它的声音,“就是喜欢、好玩,上小学期间有时候骑自行车都忍不住拿起它吹。”之后,笛子便成了他的“最佳玩伴”,陪他度过了30多年的时光。

  在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之前,他曾跟随启秀中学的音乐老师王长庚学习吹笛。除了每周从老家如东马塘赶到市区上课,许多次的演出比赛都有老师的辅导和支持。“这次登上央视舞台受到了不少媒体的报道宣传,同时也向王长庚老师汇报,他感到非常骄傲。”于东波自己也止不住兴奋地说。

  由于对笛子极为痴迷,于东波一直琢磨新的“玩法”,小时候听到好听的音乐就拿起笛子吹,还总挑别人没吹过的。2001年贾湖出土第二批文物时,听说出土了最早的“笛子”,他骨子里对笛子的热爱再次被点燃。于东波说:“从吹笛到找到‘笛子的祖先’,想想都是件奇妙的事。”

  2014年,在南京名城会上演出时,一位外国演奏家吸引了于东波的注意。“当时我看到他在吹奏一种阿拉伯地区的笛子,无吹孔,采用的是斜吹演奏,我就找他了解、学习这样的演奏方式。他说他吹的这个乐器叫‘NEY’,这跟‘籁’音很像;而籁,就是龠的俗称。”

  接触到古老的斜吹方法后,于东波对贾湖骨龠的兴趣愈加深厚;后结识刘正国教授,决心拜其为师,学习传承正宗的贾湖骨龠演奏和制作技艺。2020年于东波同师父一道参与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骨龠实物测音及其复原工作,还参与了贾湖遗址2013年出土的第三批贾湖骨龠测音复原工作。

  “贾湖出土的骨龠多由仙鹤、大鹰等猛禽的翅膀尺骨制成,2016年我在川藏线上偶得了老的尺骨原材料,自己尝试进行了仿制。”有了属于自己的龠,于东波便开始创作龠的独奏曲目,创作了《诸神的踪迹》等作品。

  作为中国首位古龠演奏非遗传承人,他一直坚信,最古老的乐器需要传承和推广;另一方面,要更广泛地推广龠文化,还有很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就是材料的稀缺,不可能做一支龠就要去伤害动物,而是要采取更环保、绿色的方式制作。”针对这点,于东波想到了3D打印。“最古老的文化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制作出来”,依托现代化的3D技术,各种骨龠被精确复刻。如今,在他的工作室内,3D打印机、切割机和钻孔器等工具一应俱全,还组建了3D考古复原测音和研发团队一起合作,他表示,从扫描打印、定数据,到测音、校准,经3D打印出来的复制龠,在树脂材料中填充一些骨粉,音质已经与原始龠非常接近了。

  乐器已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传承。一直以来,于东波身体力行,致力于带领龠走进千家万户、走出国门。据了解,去年武汉疫情暴发,南京民族乐团出品了“盘古之音乐诗和鸣《战瘟神》”,他便以贾湖骨龠奏响了“战‘疫’强音”;他还推出了公益讲座和演出,进高校巡讲,并通过网络和海外的中华文化促进会推出《9000年的回响——于东波历代吹孔乐器收藏与复原》主题讲座,让更多人了解龠;此外,他先后多次受邀出访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卡塔尔、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交流。

  “龠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最民族、最世界的。现在很多研究者已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研究它,而国内对它还知之甚少。”每每在世界舞台上,看到国外演奏家对龠的了解甚至超越国人自己,于东波不禁感到惋惜,“龠的传承还需要更有情怀、有好奇心的人去做。于我而言,就是不忘初心,一步一步做好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满足了。” 记者杨镇潇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