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华宇注册-平台用户登录[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2-18 03:46  

  华宇注册-平台用户登录[首页]摘要:肢体语言是独奏者在演奏当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正确的理解、认识和学习、模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演奏者来说,肢体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可能让演奏者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和非常美妙的享受,也有可能带来啼笑皆非和滑稽的效果。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举例并说明,对演奏者的肢体语言进行深入的剖析。

  音乐,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蕴含其内的情感和诉求。在音乐的传统认知中,声音是第一表现力。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音乐的表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不再单单是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为观众输出视觉、感觉上的综合体验。相比较听觉的单一形式,享受音乐的观众更倾向于被视觉与听觉双重触达,正如他们更喜欢在演奏会现场和视频上观看表演,而不仅仅是在收音机前听演奏。尤其对于西洋管弦器乐演奏来说,除了娴熟的器乐演奏技巧和能力,能够将所奏曲目内容和感情通过丰富、合适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也是现时代的观众评价一场演奏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演奏者的表情和动作一定是随着乐曲的感情而变化的。正如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变化一样,观众也可以通过演奏者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感受到音乐曲目需要传达的情感。因此,西洋管弦器乐独奏演奏者必须重视自身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控制。

  无论是钢琴独奏者,或者是手持乐器的独奏者,他们在观众面前职责是用乐器奏出音响,表达内心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演奏者的面部表情,腰、腿的一些动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会“加盟”到演奏过程中,不妨将这些额外的“加盟”动作,称之为“肢体语言”。一名合格的演奏者不单单是表演演奏技巧,更要呈现一种和谐的、高水平的音乐表演。台下欣赏表演的观众大部分不具有专业音乐教育背景,因此更需要演奏者通过正确适当的姿势、动作,来引导观众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演奏者要从内心而发,再通过正确精准的肢体语言,有感而发,在传达音乐的同时,也表现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和自己对演奏音乐多理解。

  通常管弦器乐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会有静态肢体语言。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端正肃穆的坐姿或者站姿。站立姿势通常是平分直立或者左脚在后右脚在前,维持身体的提拔和平衡。而坐立姿势是将两腿并拢,端坐在合适高度的椅子上。此时的演奏者心无旁骛,面无表情,保持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让自己尽早的进入作品的前期情绪酝酿中去,为下一阶段的动态肢体语言打好基础。每个演奏者都有让自己内心平静,做好静态肢体语言的方法。如小提琴演奏者的静态肢体语言,通常表现在演奏前的握琴握弓上,双腿平分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调整身体重心,全身放松,视平线与乐谱台同高。思想集中,充满信心,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于接下来演奏音乐作品内容与情绪上的表达,争取一气呵成地完成演奏作品。

  在西洋管弦器乐演奏时,演奏者就需要使用动态的肢体语言来向观众传达歌曲的信息和情感。这种动态的肢体语言是一种表演行为,是演奏者化身为乐曲中的主人公,对观众讲述故事的情感展示。例如演奏到庄严肃穆的曲段时,就避免用夸张晃动的肢体动作来破坏氛围,而适当的时候就要用较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来帮助渲染热烈激昂的桥段。另外,根据演奏作品的年代和风格也可以确定动态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度。比如演奏古典肃穆的巴洛克时代作品,我们需要用简洁、明快、收敛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那个时期密集音型织体的特点。相比较而言,针对现代和浪漫主义管弦乐作品,演奏者需要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其情感的深度。这就是动态肢体语言要保持与音乐作品的平衡性与精确性。

  台风,从器乐演奏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演奏过程中,从视觉和情感上向观众传达的演奏者个性化的气质和风度。西洋管弦器乐的演奏台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奏者静态与动态肢体语言的综合运用。例如中国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他在演奏《多瑙河之波》、《沉思》时,时而沉静如水细腻委婉,时而热情奔放荡气回肠,静动态肢体语言的很好结合,形成了一幅独有的潇洒台风。不过对于演奏者来讲,如何把握“台风”是个值得商讨和研究的问题。大家熟悉的现代流行音乐的电子小提琴演奏者,可以在台上走来走去尽量地去“耍疯”,这是现代独有的效果演出。在这里主要想谈的是西洋管弦乐更多的严肃音乐曲目的演奏“台风”。古典音乐的独奏表演艺术,几个世纪以来在西方已经形成一种既定的美学观点和模式。古典音乐的舞台风度,被他们视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观念和品味。他们更加倾向于古典音乐作品就该遵循一种客观的展现,认为要遵循作曲家的思想、意图,在表演古典主义音乐时应该追求一种古典的朴素与节制,反对表演风格的夸张与感情的冲动,严格按照乐谱标记的力度与速度进行演奏。针对古典主义的西洋管弦器乐作品,笔者认为,遵循作曲家的本意,体现作曲家的真实背景与创作理念的客观主义演奏,是比较妥善的西洋管弦器乐的表演风格,也是与作曲家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的正确表演形式。

  虽然笔者认为客观主义的台风是古典主义管弦器乐表演的正确表现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以前过世的部分伟大音乐家的实况演出影像资料中可以发现,观众能够接受的演奏者肢体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出现,发生不断的变化,并且在现代,观众甚至可以包容多种非主流的演奏风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洋管弦器乐演奏家的风度大多是绅士派的风度。钢琴大师霍洛维兹、鲁宾斯坦等,他们的技术与表现力不说,单从他们的坐姿来讲,可以稳之谓“正襟危坐”。演奏者进行中他们的面部没有多少“作秀”的表情,一派高雅的风度。欧洲音评家鲍尔讥讽那些身体扭来扭去,面部表情多彩的演奏者是杂耍马戏团的小丑,是对古典作曲家的亵渎。小提琴家海菲斯演奏时,双脚扎根似的立地不动,面部毫无表情。人们称之为冷面艺术家,但你闭起眼睛,聆听他演奏的音乐,那流畅的音符,却异常的激情。另外一位世界顶级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演奏是也没有多少面部表情,只是身体微小的摆动。大卫曾说过:“演奏中需摆脱华而不实的东西,人们是用耳朵来感受你的音乐,而不是用眼睛来欣赏你。”荷兰籍大提琴家林克明曾教导他的学生说,搞艺术最外在的动作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内在的深刻表现。这些前辈演奏大师,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肢体语言。在演奏上人们称之为“学院派”。他们技艺精湛,内心的感觉流淌在键盘式琴弦。让你有“耳福”。而没让你有“眼福”。

  时代在前进,在演奏家的肢体语言上,就有着一些变化。也就是台风的变化。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如古典音乐演奏家帕尔曼和现在当红的温格洛夫、马友友等,他们在台上已经给观众一些视觉上的冲击。随着音乐的进行,有时他们作兴奋状,有时作悲伤状,再不是死板的面孔,面部表情仿佛是音乐的添加剂。小提琴大师克里默演奏时双脚从不老实待着,仿佛跳探戈似的。国内的著名小提琴李传韵,钢琴家郎朗,在台上都会有些让人可笑的动作,这可能就是他们的风格。因为他们的技术一流,所以观众也就接受了肢体上的“作秀”,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非议。英国小提琴家肯尼迪,他演奏古典乐曲四季,别具一格,属另类表演。他一身披头士的打扮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演奏的音乐手法,依然是古典的学院派。在这个时代,观众似乎能够接受这些新鲜事物。但是有一条基本的原则,作为演奏家,音乐性和演奏技术必须在其首位,肢体上的作秀次之。若本末倒置,那将是荒诞可笑的。

  任何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如何变,总要有其合理性。现代的古典乐派演奏家不再墨守老一代的台风。他们根据曲目的内容,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现自己的才艺和性格,加进一些合理的肢体语言。小提琴家温格洛夫演奏“马刀舞曲”,身体的抖动,仿佛骑在马上,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但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就要收敛多了。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则小提琴比赛视频,一倡音乐表演位年轻演奏者,扭动身躯,走来走去,全然不顾音乐表现,引来观众一阵阵笑声,网上称史上最雷人的小提琴表演。有位钢琴演奏者,手下大把的错音,却还在那里摇头晃脑,作陶醉状,音乐表演似乎变成了小品表演。因此,西洋管弦器乐演奏者的肢体语言,应当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与适中”。演奏过程中根据曲段的内涵,通过合理和谐的、动静相宜的肢体语言来阐释艺术,是一种美,而违背作曲家本意,用做作多余的肢体语言,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画蛇添足,破坏了乐曲的美感,也毁掉了自身的艺术形象。

  吴玉霞(中央民族乐团首席琵琶演奏家)曾经说过:技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是诠释一首作品最重要的一个依据。好的演奏家,他们能够通过精准的演奏行为,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情绪传达给观众,进而帮助观众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表达。好的台风,不但能够吸引观众观看欣赏下去,还能够在观众心理上形成瑕不掩瑜的效应,对一些微小的演出瑕疵也能够起到掩饰效应。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是和演奏家的技巧、气质、修养、教育、人格魅力等等都是息息相关的。要想更好地诠释作品,除了要清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台风,演奏者平时要还刻意训练自己的表情和仪态,还要多注意自己艺术品位、个人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积累。

  不管你喜欢哪一类,演奏者的肢体语言总是随着时代在发展。像十七、十八世纪在教堂里或者在古典歌剧院演奏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一样,人们看到当时先进的演奏家表演也是大吃一惊,争论不休,但是到现在看来,已经是典范,没什么激动的了。现在新音乐形式层出不穷,或许对肢体语言而言,可能又是一个变革时期到来了。以前是坐马车,现在是汽车、飞机,速度是大大地加快,人们也是心浮气躁,对许多事物急功近利。许多现代音乐演奏者也为票房价值也是绞尽脑汁,使出很多招数。如指挥家余龙先生及全体爱乐乐团音乐家,和上海笑星“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合作了一个节目,叫《谁动了我的指挥棒》,这是一个音乐讲解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人赞同,说这对交响乐非常好,可以为广大群众普及欣赏交响乐起到推进作用,也是一种音乐的创新形式,值得推广。这档节目里的音乐家们,都采用肢体语言相当大的、非常夸张的表演,因此笑声此起彼伏,观众看得很是过瘾。这就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迎合社会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去模仿,有些东西还是很浮躁的,没有内涵的,不值得学习的,迟早会昙花一现,会被历史所遗忘。总的来说,未来演奏者肢体语言会朝着这么几个方向发展:

  将来,演奏者的精神层面的素质,会通过肢体语言,更加的反馈在音乐表现上。换句话说,演奏者更会用灵魂说话,这种精神世界的反馈,会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在视觉上。这将会使演奏者的肢体语言更具有个性化特征,观众一目了然知道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内容。

  将来肢体语言将会作为一项表演技巧来与观众做更多的互动与沟通。适当的肢体语言能够调动和引导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更好地与演奏者保持情绪与步调的一致。

  随着科技和舞台艺术的发展,未来演奏者的肢体语言,会从表情和身体动作上逐渐延伸到新的演奏动作、使用舞台道具和其他高科技元素上去。比如最近音乐界的高科技艺术钢琴表演,演奏者通过敲打键盘,以完全有别于传统弹奏钢琴的动作,完成一个钢琴曲的表演。

  总之,肢体语言对于演奏者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予以重视,严格对待。肢体语言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现代音乐演奏者所采用,我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要对肢体语言有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盲目去学演奏大师们的奇怪表情和招牌式动作,这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要注重音乐本身内在的含义,充分理解乐曲,包括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你的肢体语言只能是你在演奏时自然流露出来的,符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和音乐素养,不能是为博眼球或者是设计好刻意为之的。

  [1]郭乐.浅谈高校器乐演奏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01).

  [2]熊国华.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J].影剧新作,2018,(06).

  [3]尹富源.低音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J].戏剧丛刊,2017,(05).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