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聚星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17 23:31  

  聚星注册-首页铜鼓,因城东有一石,色如铜,型似鼓,水击之,闻有鼓声,故名。《铜鼓石》栏目,是我们对“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故乡铜鼓的热恋。

  一听到铜鼓,人们便会想到打击乐中的铜鼓,或是想起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那种用于祭祀的铜鼓。

  一说起铜鼓,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因为——鼓,本就是会响的!何况铜铸的鼓,还是古人用于祭祀神明的一种青铜礼器,同时又是一种歌舞的乐器。击铜鼓,号万众。古书中说:“打鼓,集村人。村人既集之,仿佛猶见圣像,放大光明。”在这里,铜鼓是表达传统祭祀活动的一种鼓韵文化,鼓声便是一种号令。

  铜鼓原先并不是一个县,只是一个乡野的地名。汉、吴、晋、南北朝均属艾地。据说,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路人,指石为“铜鼓石”,此地因石而得名为铜鼓。

  其实铜鼓这地方,原本就存在于义宁州武乡与崇乡的中间地带,这在《义宁州志》中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到明清两代,朝廷将这两处属于义宁州的武乡崇乡先后设置为铜鼓营,铜鼓厅。从字面看,“铜鼓营”大概多从军事需要而来,因为明末年间战乱堪忧,匪盗猖獗,在这里建营便于维护一方平安;而“铜鼓厅”则倾向表明行政区划。到了民国1913年7月才废厅建县直隶民国江西省府。看来,铜鼓既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又是一个年轻的县——至今她还只有109年成县建置史。

  这是个小县。有民谚云:“小小铜鼓县,三家豆腐店;门前打个嗝,全县听得见”。

  莫看它小。山容人,水养人。自古这里山青水秀,人美心善,是块人杰地灵的福地。1927年9月来到铜鼓号令秋收起义,我想就是看中了这里不但有好山好水,好百姓好子弟!更有人民觉悟高,群众基础好!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是这样点赞这里的:“江西福建两省党和群众的基础,都比湖南好些。以江西论,赣北之……铜鼓尚有相当基础……”于是他胸怀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经验教训和道理,毅然从长沙出发,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经浏阳,过张坊到排埠达铜鼓县城肖家祠。在当年的中秋节(9月9日)那天发动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秋收爆动。从此铜鼓人民纷纷响应毛委员的号令,跟着擂响了这面沉睡千百年的铜鼓。从此,铜鼓响四方。

  今天,你只要一进入铜鼓境内排埠镇,可踏着当年伟人和先辈们的足迹,依次寻访化险福地,万寿宫旧居等多处著名红色景点。

  既有县,县城也顺理成章,亦称为铜鼓城!县城也很小。也有民谚云:“小小铜鼓城,三扇旧衙门;门内打屁股,城外听清楚。”只有十四万人口,精气神却不少。

  “小城铜鼓”虽小,在我看来,却有着她金玉般的价值和情怀!她像一块玉,是那样晶莹剔透;她似一坨金,是那样价值连成!她还是一颗镶嵌在大山里的硕大珍珠!

  小城铜鼓是山城。山,由西向东的走势符合大中国版图的格局。两边的山峦像两只巨臂将城市怀抱;穿城而过两条河:一条定江河,一条铜鼓河。两河就像一双脚,缓步向前。迈入修河,汇入长江,奔向大海。肖家祠旧址,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便座落在县城正中心的位置。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爆动!”当你来这里诵读到这恢弘诗词的时候,不仅会被伟大诗人的情怀和魅力所折服,也会为当年那烽火连天的岁月而震撼!继而发出赞叹:真想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变,竞发自于这座小山城!红色铜鼓就是这样奠定起来的!如今这里还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呢!

  金玉是天成的,铜鼓这个生态小县自然也是天成的!金玉是宝贝,绿色铜鼓自然是一方宝地。你也许会说,在我们的祖国哪里都不缺好山好水,甚至名山大川。是的,要说我们的国家有多美,就有多美啊!但你可知道,铜鼓绿色生态之美,那就是人们心目中所追求的仙境哟!仙境——那是自古以来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桃花源”不就是古代文学家留给我们奇妙无比的艺术化仙界境地吗!陶潜把《桃花源记》写在了书里,成了传世名篇;后人把桃花源装进了心里,填补了心中的缺憾。现在有人来到铜鼓,在离县城东北方向不远的一个村庄里,发现了现实版的挑花源——汤里。

  这个人姓周,也是浏阳河边上长大的湖南人。在一个偶然的时机他结识了一群新朋友——铜鼓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多数是客家人。其中一位姓杨的客家人,他更是热情好客,诚赤待友,谦逊为人。在一次次社交中都不忘记推介家乡铜鼓。他请客人到铜鼓,他先要带客人去看汤——温泉。这一看,汤里便在客人的眼里拔不出来了。经过不长时间的努力,从客人心中走出来的汤里便是现实版的美轮美奂的桃花源——江西铜鼓汤里文化旅游度假村。自然这个村的村长和董事长就是湘人周老板了!随后,周老板的亲戚、朋友、同学都带着大把的资金到汤里来。按他们的口气说,都是被周村长“忽悠”过来的。之所以被他忽悠,就因周村长心里的一个愿景:汤里桃花源不仅是美丽的,更应该是富丽的;不仅是乡村人的,也是都市人的;不仅是铜鼓的、江西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有了如入仙境的风景名胜,络绎不绝的“陶渊明”也来了。这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草木,有好吃好玩好用好住的,有好作好照好书好画的……有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题名的新国风书画院,里面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还有一些精致的木雕、石刻作品。沿途可见知名无名书画家的作品,也被雕入奇石或刻上门楣窗扇。更引人注目是进山第一石门,额上铭有行云流水般“汤里”二字的大匾,是前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所题。范增先生和当代佳丽李小琳女士到此也忍不住留下了墨宝。绿色的铜鼓是大自然恩赐,也是众人擘画呵护起来的呀!

  从仙境汤里出来,再朝东廷行数里,便进入了铜鼓东大门——带溪。“带水清,泉石透。中有高人自在居……” 这便是苏东坡造访带溪留下的诗句。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这年端午节前夕,苏轼从武宁起程去瑞州(江西高安)。路经带溪,访问了隐居港下村的当朝理学名士胡安鼎。为了永久的纪念,村中一条苏胡二人游走的古巷便更名为“游苏巷”,并有《游苏巷记》一文勒石刻牌。“安鼎隐,东坡顾”的美谈佳话,流传于世。

  港下自然村, 历史上还有两个常被人提及的人物。一是元朝的胡敬方,为朝廷所重用,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获赠太常寺卿,在临江道佥判任上为国捐躯,谥号忠节公。二是清朝的胡濬源,进士,事清知县8年。史称:“醇儒良吏,继右江欧阳修、黄庭坚后又一文豪”能诗善文。著有《楚辞新注求确》《雾海随笔》等20余部,130余卷。有善本存北京国家图书馆。2022年新编《胡濬源诗集》收其古诗1035首。

  在汤里在带溪饱览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又濡染了这些传统人文之后,便可沿高速或省道,花四十来分钟时间,直奔县城。我记得小时候坐班车从这里到县城,那车跑过,身后就扬起滚滚灰尘的弯弯曲曲的泥沙马路,最少得花费四小时呢。

  铜鼓城区所在地城关镇——永宁。也因为一件好事一件新鲜事而扬了名。原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冲锋号响彻山里山外,擂铜鼓上阵奋勇争先!有一群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自己做得不够好,就努力做得更加好!”他们以一种虚怀若谷的内心世界,来对待扶贫工作,心里装着一方父老乡亲。他们不认白天黑夜,不识节假日,常在村组、农户家里进进出出,在产业基地蹲早守黑,在扶贫车间来来往往。为让贫困户享受到更多好政策,他们按人把脉,视户开方,精细精准;他们给重点贫困户实施“靶向治疗”善作善成。结果全镇236户56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人民群众和各级组织一致认他们夸他们是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这其中就有一个先锋典型代表人物,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当他回到铜鼓。人们又欣然地回忆起,再慢慢地品味着,他们在扶贫工作中提出,在攻坚路上践行“四个走遍”,“六进农家”的真实魅力!

  全面小康的小县铜鼓虽小,却像一颗镶嵌在大山深处的硕大珍珠!让人们迷恋、关注、青睐……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