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主页%『盛悦注册』%主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26 03:55  

  主页%『盛悦注册』%主页习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5项(含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这些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这期始,我馆结合馆藏文献陆续带您了解非遗,共享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起源于唐,历经宋、元、明、清直至今天,任然相当完整地保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唐宋以来中国音乐的许多元素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有遗存,它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西安鼓乐分为僧、道、俗三个流派。僧派悠扬敞亮,道派平和闲雅,俗派热烈浓郁。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西安很多地方要举行乡会、庙会,邀请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型寺院庙宇的鼓乐乐队进行表演。

  西安鼓乐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坐着演奏的,有严格固定的曲式结构,较为精致。行乐比坐乐简单,是行走和站立着演奏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等群众场合。

  西安鼓乐乐器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旋律乐器有笛、笙、管等,以竹笛为主奏乐器;敲击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

  西安鼓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曲调优美。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从起源到现代,这之中经过了无数艺人的传承,才能流传至今,让我们得以一睹盛唐音乐盛宴。

  何忠信,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安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西安鼓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赵庚辰(1918年 2015年 ),陕西渭南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15岁起师从东仓鼓乐社梁振源等艺人学习韵曲及笙、管子、笛子演奏,随显密寺艺人朱桐学习鼓、双云锣和铜器的组套演奏技艺,能够熟练掌握刘、尺、商、吴四个调的坐乐,精通各种形式的行乐,兼通歌章、念词,是东仓鼓乐社第四代传人。

  赵庚辰是西安鼓乐传承至今的一部活字典、一块活化石。他毕生致力于鼓乐的继承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他历尽艰辛,以超凡的记忆力吟唱、口述鼓乐乐谱,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

  他德高望重、成就斐然。文化部、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曾为他颁发了“薪传奖”,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等单位还曾一起为他举办过“赵派传谱音乐会”。2004年,赵庚辰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一代宗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西安鼓乐曲集》第二卷,套词108首,套曲16首,共计124首。李石根, 何钧记谱,李石根译谱。第三卷,北词60套(含曲牌311首)。李石根, 何钧记谱、译谱。第四卷,南词24套(含曲牌60首),外南词14套(含曲牌41首),京套19套(含曲牌43首),共含曲牌144首。李石根, 何钧记谱,李石根译谱。第五卷,花鼓段36首,别子91首,共计127首。李石根记谱、译谱。

  本书介绍了编钟、锣、碰铃、大鼓、长鼓、达卜、八角鼓、板鼓、象脚鼓、竹板、梆子、木鱼这12种较为常见或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打击乐器。每种乐器分别从乐器的故事传说、发展历史、基本构造、演奏技法、文化内涵、特色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书中最后还设置了“乐器知识趣味闯关赛”,并附有术语表和乐器音频视频表,供读者学习、参考。

  本书收录了关于100多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章,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他们的从艺经历、传承活动和精湛技艺。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