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星鱼娱乐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22 03:20  

  首页/星鱼娱乐注册/首页“琵琶”与“枇杷”的读音相同,却风马牛不相及,前者是用来弹奏的乐器,后者是能结出果实的植物。然而在历史上,琵琶确实称过“枇杷”。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记载: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自秦汉直至隋唐的1100多年间,除了琴(古琴)、瑟、筝之外,所有非平置演奏的弹拨乐器,但凡弹奏方法类似“批”和“把”的,一律被称为“pipa”,包括我们现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柳琴等乐器。

  到了宋代,“琵琶”一词才由广义变为狭义,专门用来称呼梨形琴箱的弹拨乐器。

  后人按“琴”字部首,将“pipa”写成“琵琶”。对于“琵琶”二字上半部分并列的两“王”,亦有两种解读:一,认为是乐器弦轴结构的象形;二,认为两“王”实为“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琵琶”是一种以弹碰琴弦方式发声的乐器。

  “漫漫丝绸路,不时出现音乐驼队。一路乐声阵阵,兴致勃发。有人眺望长安,旅途心切;有人弹拨声声,其乐融融。寂寞行进中增添了无穷欢乐。”

  南北朝时,有一种从西亚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名叫“乌德”的拨弹乐器,因其头部弯曲而被称为“曲项琵琶”,这是今日琵琶的最初模样。“曲项琵琶”的典型样式是音箱呈梨形,上窄下宽,头部弯曲,四根弦。另有头部直项,五根弦的称为“五弦琵琶”。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给原来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汉民族传统音乐融入了新鲜血液。

  隋唐时期,琵琶已成为最主要的乐器之一,尤其对唐代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可以看到它在乐队中的地位。当时的琵琶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演奏活动十分活跃和普及,上至宫廷教坊,下至歌楼酒肆,弦音铮铮 ,处处皆闻,人才济济,演奏大师层出不穷,如苏袛婆、康昆仑、段善本、李管儿等。

  在唐代的城市里,经常举行群众音乐比赛,琵琶是首选的比赛乐器。在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贞元年间(785-805),长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音乐比赛,东市和西市的市民都在天门街上搭起了彩楼。东市有“宫中第一手”康昆仑,以为必然能取胜。康昆仑登上彩楼,弹了一首新作《羽调绿腰》,博得东市观众的喝彩。演奏刚一结束,西市的彩楼上走出一位盛装女郎,她怀抱琵琶当众宣布:“我也弹这个曲子,但是移到枫香调上弹。” 娴熟的技法令人眼花缭乱,音响洪大如雷贯耳,美妙的音乐让人惊叹不已,在场观众无不拍手叫绝。康昆仑又诧异、又钦佩,他立即跑到西彩楼,要拜女郎为师。谁知那女郎更衣出来,确是庄严寺的艺僧段善本。后来,段善本真的收了康昆仑做学生,他的门徒有几十人,其中李管儿也是他的得意门生。

  盛唐时期,五弦琵琶曾流行于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并东传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一把极为珍贵的五弦琵琶。它是我国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唐代艺术精品,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五弦琵琶实物。

  2006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对正仓院馆藏的直项五弦琵琶进行了仿制。该款琵琶长1100mm,宽308mm,厚82mm,有效弦长643mm;背板呈扁平状,内膛深,颈项窄,弦轸平直;一、二弦音高为同度,装丝弦;5个音柱,音窗微小、呈月牙状;制作工艺精细,捍拨面贴以玳瑁薄片,用螺钿嵌出一骑驼人抚弹琵琶的生动画面。

  琵琶品位的增加与变用拨子演奏为手指弹奏,可谓是最关键的两项改革,直接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

  曲项琵琶传入中国时的形制特征是: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无品。乐器演奏姿势为横持、或斜下持,用拨子弹奏。

  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曲项琵琶吸收了我国直项弹弦乐器如阮的的性质特点,品位不断增加。现今的琵琶通用样式为6相24品。

  由于乐曲创作的发展,琵琶的演奏姿势由原来的横持改变为竖置,例如,像河南张雄弹奏的《拿鹅》;汤应曾弹奏的《楚汉》等曲,想必只有在采用了新的竖抱式指弹的条件下,才可能演奏这些高难度技巧的乐曲。并且,为了演奏更多丰富的乐曲,琵琶的品位也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 且放弃了拨子演奏,吸收阮等乐器的演奏方法改为用手拨弹。

  明末清初,基本已确立琵琶竖抱式用指甲面弹奏的演奏方式,基本完成了琵琶从横抱式拨弹——斜抱式拨弹——竖抱式指弹的演变进程。至此,民间清弹(独奏)琵琶大兴,进一步促进了琵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与竖抱式相适应的演奏技巧。

  琵琶在明末清初形成南北两大演奏流派,南北两派的琵琶曲流传到全国各地,与当地音乐文化相融合,陆续涌现出了风格各异的琵琶演奏支流。

  19世纪中叶,中国琵琶艺术进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主要有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和汪派(即“汪昱庭派”,又称“上海派”)等。这些琵琶演奏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汪昱庭、李廷松、程午嘉、林石城等。

  传统琵琶曲,根据结构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小曲(多为68板)和套曲;据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的不同,又有文曲、武曲和大曲之别。 著名的琵琶曲有《十面埋伏》、《阳春白雪》、《月儿高》、《塞上曲》、《大浪淘沙》、《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赴花会》、《歌舞引》、《天山之春》等。琵琶多样复杂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使之深受人们喜爱。

  制作琵琶琴弦的材料,最早取材于动物,如羊肠弦、蚕丝弦等,约在宋代“废弹为拨”普及后,蚕丝弦得到普遍运用。1959年起,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在琵琶上试用金属弦,但由于所用的金属弦太粗,发音比较闷弱,“昌昌”的金属声比较突出,不甚理想。1964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始试制尼龙钢弦,这种尼龙钢丝弦,使金属音色有所减少。

  1973年前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试制了尼龙钢绳琵琶弦。经过不断改善的“敦煌牌”尼龙钢绳弦,不仅解决了金属噪声问题,而且手感柔软、音量大、余音长,且音色柔和纯净,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琵琶制作师高占春和李伯寿等人在琵琶中设置了八字音条,对音色音量有较为明显的改善。1964年左右,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将八字音条的发明向全国的琵琶制作行业公开并推广,这是上海对全国琵琶制作行业做出的宝贵贡献。

  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南方地区的琵琶带至北方使用时,易发生开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琵琶制作团队经过多年研制,终于在21世纪初成功研制出了防裂条装置,防裂条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琵琶因外界气候环境变化而开裂的几率。

  原来民族乐器有这么多有趣的历史与学问!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就持续关注我们吧(*╹▽╹*)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