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顺盈注册丨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15 02:22  

  首页-顺盈注册丨首页2023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我们有幸拜访了这位著名的冬不拉制作代表性传承人阿迪力汗·阿不都拉。

  据老人的女儿介绍,父亲与冬不拉结缘已有60多年,专门从事哈萨克族乐器制作也有半个多世纪,对冬不拉的感情最深厚。不仅自己制作出的冬不拉远近闻名,远销国内各地及中亚国家和地区,他还带出了40多名徒弟,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顺利传承。而其制作的其他少数民族乐器也多次在日本、土耳其、韩国等地展览。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群众最喜爱的乐器,几乎人人都会弹奏。哈萨克族群众之所以钟爱冬不拉,是因为它轻巧、方便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加之易于演奏,能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的蹄声。冬不拉除弹唱外,还是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以口传心授方式代代相承。

  如大多哈萨克族人一样,土生土长的伊犁人阿迪力汗·阿不都拉不仅会用冬不拉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还能制作出精美的冬不拉,是制作技艺的传承者。虽然已是八旬老人,但他对冬不拉的爱未减丝毫,把大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制作中,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冬不拉匠人,并实现了从弹奏者到手工匠人的嬗变。

  1940年,阿迪力汗出生在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受父辈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制作手工艺品,尤其对冬不拉的制作更是情有独钟。“小时候特别喜欢跳舞。爸爸一弹冬不拉,我就和哥哥姐姐们在院子里跳舞。爸爸弹多久,我们就能跳多久。后来长大一些,爸爸每次弹冬不拉,我就不跳舞了,而是拿着另一把冬不拉坐在他身边学。从那以后,只要爸爸一有空就会教我弹上一段,他弹一句我跟一句,时间长了,爸爸弹上一首,我就能模仿出一首来,再后面,就开始自己弹奏了。”

  1959年,伊犁州歌舞团面向全疆招收舞蹈演员,阿迪力汗成了其中一员。在团里,他一有空就会弹会儿冬不拉。工作第二年,团里制作乐器的师傅看中了阿迪力汗的天赋,开始教他制作乐器。

  州歌舞团乐器制作前辈相继过世后,团里的乐器制作重任压在了阿迪力汗的肩上。从1970年起,他从弹奏者变成了手工匠人,开始专门从事乐器制作,并参与研究和改良以冬不拉为主的哈萨克族传统乐器。

  在阿迪力汗位于州歌舞团家属院的那间狭小工作室,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正在赶制40个冬不拉,动作轻巧娴熟,每一个配件放到模具里都完全吻合。“近期团里有个大型演出,需要40把伴奏用的冬不拉,我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阿迪力汗说,冬不拉制作工艺繁复,有时候一把就要做二十多天,甚至超过一个月。

  “制作冬不拉木材选择很重要,木质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我做冬不拉用的多是核桃木,就是把打刨好的木板放置在专门的工具上,用火烤软使其弯曲成适当的弧度,然后用专用胶粘起来。”阿迪力汗说。

  阿迪力汗将正在制作的一把冬不拉展示给我们:冬不拉全长约56厘米,其中琴头长约8厘米、厚约1厘米;琴杆长约48厘米,上端宽2厘米,下端宽3.5厘米。琴杆制作好后,通过固定结合的方式与共鸣箱相衔接,做到严丝合缝。

  完成冬不拉的手工制作后,还要考虑它的装饰部分。“琴头的花纹装饰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纸张,把它粘在琴头、面板弹奏处和底部,这样美观、耐磨,可以延长冬不拉的使用寿命。”让阿迪力汗引以为豪的是,如今在伊犁的各工作室和很多演奏场所使用的冬不拉,都出自他及徒弟之手。

  从专门从事冬不拉制作的那天起,阿迪力汗就决定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其中,多名各民族导师的传授功不可没。

  作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阿迪力汗从事乐器制作60余年,并在效仿的基础上融入了改良元素,使得冬不拉这一乐器日臻完美。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先后师从穆卡塔乙·玛米(哈萨克族)、李恩启(汉族)和吐尔逊·麦哈买提(维吾尔族)三位不同民族的老师学习乐器制作技艺,得以全面完整地继承了三位师傅的技艺。

  在此后多年的冬不拉制作中,阿迪力汗从民间搜寻了多种版本,对其造型、声音、选材等方面进行多次实践与反思,研发制作出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冬不拉类型。他制作的冬不拉因为精致美观且音质精准、音色悦耳、富有表现力,深受冬不拉爱好者的青睐,并被新疆多家博物馆收藏。

  不只是冬不拉,阿迪力汗还会制作其他的哈萨克族乐器,并精通汉、锡伯、蒙古、维吾尔、塔塔尔、俄罗斯、柯尔克孜等民族乐器的制作和弹奏。1980年至1982年,他被选派到上海学习乐器制作。期间,阿迪力汗相继制作复原了21种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甩动乐器、摇动乐器。此后,全疆各地的乐器制作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向他求教。即使1994年从州歌舞团退休后,他仍从事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与研究,向各族民众传授技艺。

  对于改良冬不拉,阿迪力汗有自己的想法。“起初我跟师傅学习制作传统的冬不拉,后来借鉴国外的冬不拉制作工艺开始改良制作。改良后的冬不拉主要体现的是共鸣箱的变化,共鸣箱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声音的音域宽窄,另外琴杆长度也会影响声音。琴杆短、共鸣箱大,发出来的声音就低。如今乐队用的冬不拉,面板已由从前的松木改成了山羊皮,这样有助于产生共鸣。弦也由塑料弦变成了钢丝弦,弹奏时不能用手,要借助拨片。挂弦的琴轴也变成金属的了,弦的变化使冬不拉在音色上更加丰富。”

  在传承中改良。正是基于多年的冬不拉制作改良,使阿迪力汗可以为演奏者量身定制:“98厘米长的冬不拉,从演奏者的角度与冬不拉所发出的声音状况看,都是效果最佳的。”

  “经过多年钻研,我和同伴们制作出了最高音冬不拉、高音冬不拉、中音冬不拉、低音冬不拉以及倍低音冬不拉,可以弹奏出更多的乐曲。”阿迪力汗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哈萨克族人由游牧生活模式逐步转变为定居模式,此时对冬不拉的要求也有所变化:扩大的共鸣箱、增加品位的改良……为丰富这一音乐文化,阿迪力汗乐此不疲。

  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制作工具,全是传统的木匠用具,每一道工序都是改良后经手工完成,在阿迪力汗的工作室,每一件冬不拉都是孤品。

  2008年,国务院将“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年,阿迪力汗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优秀名单揭晓,阿迪力汗名列其中。

  在长达一个甲子的乐器制作生涯中,阿迪力汗培养了40余名徒弟,很多已成为师傅现在也在培养学徒。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提出“文化润疆”,2022年7月习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再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近年来,伊犁州也将冬不拉制作这项非遗项目列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在伊宁市六星街景区,有一家竹马·西地客文旅小院项目。与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小院设立了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迪力汗·阿不都拉的传承点。在这个传承点,百余件冬不拉,都是出自阿迪力汗之手。

  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努尔兰·波拉提介绍,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传承点,以宣传、教育、学习、示范的形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

  为了更好地将技艺传承下去,阿迪力汗用心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有志学习冬不拉制作技艺的爱好者用心培养、悉心教授。

  老人说,他喜欢悟性好又能吃苦的孩子。制作一把好的冬不拉得要有多方面的能力,要会挑选木材、会切割、会打磨,还要听力好。这样上品、上弦的时候才能音准。“一般学习制作要两三年,悟性好的也要一年多。”如今,阿迪力汗的很多学生已是专业的乐器制作人员,有的开了乐器工坊,有时候遇到问题,就给他打电话。简单点儿的他会在电话中指导一番,有时候就要亲自跑一趟。

  阿迪力汗的徒弟哈泽孜·沙肯德克说:“我经常看师傅制作冬不拉,因为想学,师傅就把他的本领全都教给我。我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把制作过程学得更加熟练,努力成为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为将技艺能以有形的方式传承下去,阿迪力汗还撰写了多篇关于冬不拉演奏及乐器制作方面的论文。《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与制作》(哈萨克文)一书,内容涉及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及制作、冬不拉的定弦及维护,哈萨克族民乐队器乐组合及冬不拉组合,被列为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丛书。眼下,他又开始了第三本书的创作,内容仍以包括冬不拉在内的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演奏及制作为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阿迪力汗在继承前辈们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作用。

  阿迪力汗说,在伊犁大地,冬不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今后还可以深耕这一文化,使其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在有生之年,他有义务和责任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