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恩佐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7 01:26  

  首页:「恩佐注册」:首页2018年12月,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内繁弦急管、名家荟萃,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晚会《壮志飞扬》,在这里隆重举行。

  舞台上,一把罕见的弓拉弦鸣乐器,在演奏者黄士杰的手里婉转悠扬,发出天籁之音。

  黄老师手中这把稀有的琴叫做“琤尼”,属于改良款。“琤”为壮语“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的统称。也称“壮族七弦琴”或“瓦琴”。“琤尼”流行于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凤山、巴马等桂西北壮族山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源自于唐代拉弦乐器“轧筝”,“琤尼”穿越时间和空间流传至今。1983年,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歌舞团张颖中、黄仲裕两位音乐家,将传统卧式演奏的琤尼改革制成竖式琤尼,增设了按弦指板、加大了共鸣箱。指板上方的琴首,设有七个木制竖向弦轴,指板下端的面板上开有两个左右对称的音孔,中间置有一个木制桥形琴马。

  琤尼有七根弦,从低音到高音,对于弦的要求也比较特别。乐器的音色较为丰富,具备大中小提琴的音色,有五个八度的音域,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

  三十多年,这把琤尼陪伴黄士杰老师去往天南海北,广西民族乐器的美妙乐音也洒满了世界各地。琤尼还与广西民间乐器铜鼓有着特别的缘分,在广西50周年大庆之际,中央电视台给广西献礼拍摄了一档节目,其中就邀请了黄士杰老师与东兰艺术团一起合作,对于那次合作黄老师意犹未尽,被铜鼓的声音深深吸引,所以这次黄老师决定与南宁三中会演奏东兰铜鼓的一位初中生一道将经典的琤尼乐曲“再续前缘”。

  为了更好的传承广西乐器文化,高质量收录两种广西乐器的再次联袂,栏目组把两位演奏者请到了专业的录音棚录音。琤尼既能弓拉又可弹拨,低沉沧桑;音乐铜鼓敲击发声,清脆灵动。两者合奏,妙不可言。

  在以百年为单位计算的时间跨度里,壮族七弦琴,不断被改造、优化,而藏在乐器背后,一直不变的,则是壮族人民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细水流长的热爱。

  牛腿琴是侗族古老、唯一的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它流行于广西、贵州、湖南三省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侗族青年 “行歌坐月”时,用来为爱情歌曲伴奏的“甜蜜武器”,更是牛腿琴歌、侗族大歌和叙事歌离不开的伴奏乐器。

  在古老的侗族,男女青年通过拉牛腿琴,唱情歌的方式互诉衷肠,这在当地叫做“行歌坐月”。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们,把这一侗族独特的婚恋习俗,包装成为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实景舞台剧《坐妹》,让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得以一睹为快。

  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人石安流,在舞台剧《坐妹》中是牛腿琴专职演奏演员。在这个舞台上,石安流演奏牛腿琴已经快十年了,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信手拈来,但每一次演出他都毫不懈怠,对于石安流而言,能把自己家乡的乐器展现给大家感到十分的骄傲与自豪。

  柳州市大龙潭公园内,一位名叫梁治荣的老师,同样为侗族牛腿琴而着迷。与别人不同,梁老师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对牛腿琴的创新改良。在梁老师看来,制作乐器的第一步是选好木材,树龄在60年以上的椿芽树,纤维粗壮,质地坚硬,选取其中笔直的一段,按规格裁剪成型,自然风干,去除木头中的树脂,这是制作一把音质上乘牛腿琴的选材阶段。

  椿芽树的木料在梁治荣轻巧游走的刀锋下,幻化成惟妙惟肖的牛腿形状。然后镂腔体、开音孔,加上低音梁和高音柱,务求精准,才能让琴体的震动和谐,声音优美。

  一把改良牛腿琴,从选材到完工,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梁治荣老师却精益求精、乐此不疲。凭借改良牛腿琴梁老师荣获“八桂天工奖”金奖、“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等殊誉。

  出生侗家的梁治荣不仅醉心于牛腿琴的改良制作,更是致力于发展推广牛腿琴文化。现在柳州市大龙潭公园担任艺术总监的他,积极广纳贤徒,共同发展民族音乐。从传承到改良,从教学到推广。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为他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梁志荣和他的徒弟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跨越数百年时空,民间弓弦乐器琴声温婉依旧;历经时光洗礼,各民族兄弟姐妹情深意长幸福携手。新时代,广西民间弓弦乐器不断改良、发展,激扬出更多华彩乐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天21:20广西卫视《民族文化·广西民间乐器》。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