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诺亚娱乐平台-首选地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7 01:25  

  诺亚娱乐平台-首选地址“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听了蜀僧濬弹琴之后写就的千古名篇,寥寥数字,却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让我们遥想唐琴之风。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琴发展的繁荣时期,斫琴名匠辈出,擅琴名家备受推崇,流派分野,文人琴兴盛,琴棋书画四艺在宋代成为文人的必习之艺。琴曲、琴诗、琴学论述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减字谱在唐代出现,至南宋得以确定,极大地促进了古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传统的斫琴工艺在唐宋时期已经完备与成熟,从琴式、选材、面底厚度、弧度的配比、槽腹结构、漆灰、声音等,都形成了一套相对详细的方法和工序,为后世奉为经典,一直沿用至今。

  唐初,古琴一度处于低潮,“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在宫廷受到冷遇,如玄宗好羯鼓却不喜琴道;在民间又因盛行外来音乐而颇为寥寂,“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然而,以王维、白居易、韩愈等为代表的文人,始终坚持着文人调素琴的传统,在唐肃宗之后,古琴得以复兴。

  古琴的形制在唐代最终确定,其外形与今天所见古琴无异,古琴得以代代相传,不曾断绝。由于吸收了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与音乐,古琴面貌为之一新,斫琴工艺高超,涌现了众多斫琴名匠,以四川雷家为最,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他们所制之琴历代视为希世鸿宝。

  古琴在宫廷虽遭冷落,但在以白居易、韩愈等文人的推动下得以复兴。古琴的演奏技巧日趋精湛,出现了赵耶利、董庭兰等备受赞赏的琴家。琴家曹柔首创古琴减字谱,极大地促进了古琴艺术的创造与传播。

  琴长123.2厘米,肩宽20.3厘米,尾宽13.9厘米,底厚1.1厘米。

  圆头伏羲式,黑漆,金徽,琴面部的弧度较圆,项、腰两边楞角无浑圆之象,而琴底两处楞角浑圆,减薄的特点十分明显。护轸之间,凤舌之下未见减薄迹象。池上刻草书“春雷”二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苍海龙吟”四字。

  “春雷”为古琴常用名,最为著名的是盛唐雷威所斫的“春雷”琴。雷威的“春雷”琴为北宋宣和百琴堂之首,入金后为明昌内府第一琴,金章宗用以殉葬,18年后复出人间,毫发无损,选入元内府,尔后又被给耶律楚材,最后归赵德润所有。“春雷”琴在宋、金、元三代的流传情形大致如此。现存世的春雷琴:汪孟舒旧藏凤势式“春雷”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连珠式“春雷”琴、旅顺博物馆藏伏羲式“春雷”琴、上海博物馆藏霹雳式“春雷”琴共4床。

  琴长124.8厘米,隐间116.3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

  琴体浑厚,背面微凸,鹿角灰胎,从琴面漆灰剥落处看,漆灰较厚。琴背以栗壳色原漆为主,间朱漆,琴面与侧墙后加朱漆。琴背冰裂断兼小流水断,琴面断纹隐约可见,在三、四、五徽部位,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长方形龙池凤沼,池沼内侧以木加厚,其厚1.5cm。纳音宽而不高,中间部份微凹。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另有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围绕龙池四周。龙池腹腔内有“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他的技艺受神人指点,无人能及。彩凤鸣岐琴正是雷威的杰作。

  “彩凤鸣岐”琴,系出名家,历今千年,流传有序。原为“定慎郡王旧藏百余琴,庚子散失,此为第一,”后为民国琴学宗师杨宗稷收藏。此琴造型古朴、凝重,有钟磬金石之声,“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并著录于《琴学丛书》中,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给了它“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等极高的评价。

  琴长117.1厘米,隐间107.3厘米,额宽16.8厘米,肩宽17.4厘米,尾宽12厘米,厚5.2厘米。

  琴通体黑漆,贝壳徽。琴声透润、均匀,“有大声,一弦尤雄隽”。琴体窄且长,琴面弧度较大,略鼓状。琴面因经整修,断纹已不明显,琴背密布细流水断,琴表隐约可见小蛇腹断。琴面岳山内侧向外倒题“春雷秋籁”篆书琴名,非常罕见。长方形龙池凤沼较细长。

  琴长109.3厘米,隐间100.5厘米,额宽15.1厘米,肩宽17厘米,尾宽11.8厘米,厚5.3厘米。

  琴通体黑漆间褐色,贝壳徽。琴体扁平、偏小,隐间较一般的琴短十一、二厘米,是方便于携带的膝琴。琴面遍布流水断、小蛇腹断和鱼鳞断,琴背满布冰裂断纹。琴背至轸池到焦尾遍布有唐、宋至明代的多款题刻。长方形龙池凤沼,腔内木质发黑,极旧。

  龙池上方题大篆琴名“秋鸿”二字。龙池两侧小篆四行云“泰山之桐高百尺,取彼孙枝坚且实。斫而为琴藏我室,厥音锵锵出金石,鼓之迮之加诸厀。”印方七分‘张印荀埶’四字。龙池下分书五行云:‘岁古材良,形短声长。其色寖黯,其文弥彰。抚便于膝,携便于囊。爱尔小雅,偕我行藏。明万历癸未,新安潘纬识。’两印方三分‘象安’二字,刻工极精。题名上接近轸池处,宽七分长寸五分小篆‘集海岱之良材’六字。雁足下至焦尾,楷书云:‘此琴自唐麟德间家传,至皇宋太平兴国之五年重修,藏于百忍堂。’

  “秋鸿”琴制作工艺高超,斫制手法特殊,接过X光透视后,发现面板是完整的整木,但在龙池、凤沼对应位置的面板处,挖了凹槽,以小块木头拼接镶嵌而成。这种做法为百衲琴做法之一,为真百衲。“秋鸿”琴著录于《琴学丛书》中,杨氏的评价“唐琴难得,孝友传家之物尤其难得,当传之子孙世以为宝”。

  琴长121.3厘米,隐间112.5厘米,额宽19.5厘米,肩宽21.8厘米,尾宽16厘米,厚5.5厘米。

  霹雳式。琴面浑厚作半椭圆形,琴形宽厚,边沿圆润。琴面为杉木斫,木质苍古。髹黑漆间栗壳色漆。修补缺损处现瓦灰胎。琴面发冰裂纹,底为蛇腹断。骨徽。紫檀岳、尾,足、轸为牙质。圆形池、沼,池径7.3厘米,沼径5.5厘米,并以竹材镶边,接口于左侧。池沼内纳音微隆。琴背龙池上方阴刻篆书“春雷”,池下方阴刻篆书“风雷月高”方印及“春华”圆印,均填朱漆。

  宋代是琴的时代。自宋太宗时,各代帝王均雅尚古琴,琴又被奉为礼典乐器,自上而下在士大夫中极为盛行,无不以能琴为荣。崇文抑武的国策下,文人大批入仕,文人琴达到高峰,他们以琴自娱,琴棋书画成为他们日常的生活写照,藏琴、鉴琴蔚然成风。斫琴技术在宋代基本完备与成熟,斫琴之风鼎盛,官斫野斫俱有,斫琴名家涌现,宋琴较唐琴扁平,题款渐多,文人气息较浓。弹琴仪礼在宋代形成,以“琴有九德”作为琴声评品标准得以确立,减字谱在南宋时定型。琴学理论有重大发展,《琴史》、《琴笺》等理论名著问世。琴派纷呈,琴僧活跃,南宋时“浙派”兴起,这些都对元明清三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琴长117.4厘米,隐间109.7厘米,肩宽18.5厘米,尾宽13厘米,厚5.4厘米。

  琴面桐底梓,鹿角霜灰,通体髹栗壳色漆,漆面有修补痕。面漆蛇腹断起剑锋,底漆流水断。长方形池沼,龙池21.7x2.2厘米,有贴格,纳音微拱;凤沼10.3x2.1厘米,有贴格,纳音为长凹槽。蚌徽,檀木岳山及琴尾附件,雁足底刻五瓣梅花形,带绒剅角质轸七个,质呈紫色伴青白色半透明状。龙池内纳音左侧阴刻楷书“宋庆历道士卫中正制”。

  龙池内“卫中正制”刻款。卫中正,为道士,北宋庆历(1041-1048)间的宫廷制琴高手。据记载,他曾奉旨斫“琼响”琴,明王祎为此而作《琼响操》,可见后人对卫中正所斫之琴的珍视。该琴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卫中正琴。

  琴长121.6厘米,隐间112.5厘米,额宽16.5厘米,肩宽18.6厘米,尾宽13.5厘米,厚4.8厘米。

  琴体宽而扁,为典型的“宋扁”之琴。通体髹深褐色漆,杉木面板,木质古旧、疏松。通体大蛇腹断、小蛇腹断间冰裂纹断、流水断。长方形龙池凤沼,龙池细长,龙池凤沼侧面有弧度。腹内未见款。

  琴长122.5厘米,隐间113.8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3.8厘米,肩厚5.3厘米,尾厚4.8厘米。

  琴面桐底梓,鹿角霜灰,通体黑漆,光亮如新,发小蛇腹断、流水断和牛毛断。池沼皆作长方形,有贴格,龙池21.9x2.4厘米,凤沼10.6x2.3厘米。纳音微拱。黄金徽,檀木岳山及琴尾附件,七个和田玉轸和一对和田玉雁足为明代补配。琴底满刻铭文,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款一枚,是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吴地文人为主,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王宠、石渠、陈庭鹭等。

  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上,这在古琴中颇为罕见。据其上“坡仙琴馆”印章,此琴曾为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1811-1889年)所藏。琴体浑厚,制作精美,断纹优美,题咏众多,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琴长117.2厘米,隐间109.1厘米,额宽16.4厘米,肩宽18厘米,尾宽12.6厘米,厚5厘米。

  清宫旧藏。“海月清辉”琴,仲尼式,南宋制作,桐木斫,髹栗壳色漆,有朱漆修补。鹿角灰胎,牛毛断、冰裂纹间梅花断。长方池沼,金徽,青玉足,青白玉轸,紫檀岳尾。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隶书填青“海月清辉”琴名,其下填朱方印“乾隆御府珍藏”,池左右直抵双足刻梁诗正、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曰修琴铭,填以五色。

  琴铭:瀛海兮澄鲜,辟月兮秋悬。想孤光之通印,拟逸韵之清圆。霏空露华湿,荡影明珠拾。水仙操兮鱼龙听,伯牙叹兮成连迎。臣梁诗正。

  涛涌银盘,凉生玉宇,濯冰壶而砭骨,引潜蛟使起舞。知音哉素娥,为一弹而再鼓。臣由敦。

  琴长127.5厘米,隐间长118厘米,额宽17厘米,肩宽19.7厘米,尾宽14厘米,厚5厘米。

  宋代古琴“陋室铭”,仲尼式,腹有墨书“元符二年制”,形制修长超出一般的仲尼式古琴。面桐底梓。以鹿角霜为主要材料的灰胎中混合的色泽较白的颗粒似为象牙粉,还有一种带有纹理的灰色颗粒,局部可见零星的金粉,灰胎种类似八宝灰,灿若繁星,想必是斫琴人根据木胎槽腹结构精心配制的。琴面上满布小蛇腹断纹、小流水断纹以及小牛毛断纹,底板上也呈现小流水断纹与小牛毛断纹,这却是宋代古琴的特征。徽位以螺钿镶嵌。七弦上起承露,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尾部微微向外张开,有生发之势能,使这张琴的轮廓特征更加出众。岳山、承露、焦尾均为花梨制,色泽与包浆沉稳,古朴可人。琴头侧端,设凤眼及护轸。琴背作长方形龙池、凤沼,项间铭刻行书“陋室铭”。因藏家的珍视,此琴面板和底板漆面保存非常完好,久经承传,仍保存了原有的面貌,现为书画家郭关珍藏。

  琴长122厘米,隐间长113厘米,额宽19.5厘米,肩宽23厘米,尾宽16厘米,厚4.5厘米。

  琴为桐木斫,鹿角霜间八宝灰,朱漆重髹,蛇腹间流水断。龙池、凤沼呈圆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龙”二字已为朱漆所掩,但痕迹仍清晰可辨。池之两旁刻长铭并跋,刀口显露,为重漆后所刻,下刻扁方章一,篆“寿田”两字。池内左右刻倒题腹款楷书两行“大口口口五年叶介福重斫口”。

  斫琴师叶介福,四川成都人,此琴重髹时间应早于同治时期。后人恐腹中刻款被误认为是制琴年款,故将年号挖去。

  池之两旁:“连珠先生,创为此形。金玉其音,空谷遐心。中有鞠通,于千百龄。接踵匏巴,方轨师文。牙期口昔,嵇阮匪今。我欲从之,以思古人,而怀我好音。永以为宝,世世子孙。琴有连珠式,隋逸土李疑作,世称连珠先生是也。余游成都,薄值购获,狂喜屡日,因为铭以志其幸。同治元年岁在壬戌之秋,长沙陆长森寿田氏跋并书。”

  此琴面桐底梓,鹿角灰胎,通体髹栗壳色漆,有大块黄色斑纹,隐现流水断纹,白玉十三徽,岳山、承露、龙龈及焦尾等处均用白玉镶嵌,岫玉琴轸。龙池腹腔内左侧阴刻行书款“雍熙甲申春正月人日制”,背面项部居中阴刻行书“醉玉”二字,其右侧阴刻楷书铭文“宋雍熙雅器”,其左侧阴刻楷书“雪琴仙馆藏”。“雪琴仙馆”为近现代蜀派琴家裴铁侠之斋号。

  郭关:号高朴道人,生于湖南桂东,书画古琴艺术家,艺道院住持。作品涉及书画、音乐、诗文、斫琴等领域;晓音律,好古琴,七岁始随祖父学习古琴,后受教于龚一、成公亮先生等,打谱作曲上百首,尺八受教于三桥贵风先生,创立玄门竹道社;书法受教于孙伯翔先生,精于爨碑与章草;二零零六年闭关参禅一年,出关后研习中观、唯识学,画风大变;二零一三年入龙虎山修道,通斋醮科仪,二零一六年全真冠巾修道;曾就读于人民大学,宗教哲学硕士;著有《郭关诗文集》《郭关禅画》《郭关诗画集》《郭关古琴》等专著百余种。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发表于各大媒体,众多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郭关绘画全球巡回展”已在台湾、英国、墨西哥等地圆满举行,所展出作品均被收藏家收藏。中国台湾建立有“郭关美术馆”,常年展示郭关作品数百余件。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