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东丰娱乐-官网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02 00:43  

  东丰娱乐-官网北至祁连山,南抵合黎山,东起乌鞘岭,西压甘肃新疆边界——长约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交融了道家、儒家、佛教、伊斯兰智慧,汇流了中原、天竺、罗马、波斯精神文化,见证了亚洲大陆纷繁雄阔、此伏彼起的人类传奇。大江东去,源远流长,这条道路将我们的精神家园与世界贯通,两千年来一心无二。

  因敦煌仿制乐器现在专利和技术保护阶段,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开,故本次文章内所有敦煌乐器的图片和影音均来自官方机构。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古时候人们的识字率不高,为了传播《佛经》上的思想,人们把《佛经》在墙上画成一幅幅的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这些晦涩难懂的学问。这些传播《佛经》的画称作经变图。

  同时壁画上也有不少佛像、人像(以供养人,即信仰佛教出资修建石窟的人为主)、山水画等。这些画大多是出自人们对西方“极乐净土”——佛国世界的幻想,可是现实中谁也没有到过那片理想国,所以这些画像中又有大量实物和景观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正因如此,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壁画中,穿透时空,探视到当时的自然风光、社会风貌和思想精神。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敦煌壁画中以演奏乐器为主的人物形象称为乐伎)形像和乐器图像。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像,使莫高窟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同时这些设计和创造具有超越时空之美的乐器,也给予了我们当今民族乐器发展和创新以重大参照和启迪。

  敦煌壁画上的乐队排列呈现出平衡、对称的美学美感。在壁画中,乐伎以偶数居多,有2人、4人、6人、8人等,单数则比较罕见。一般由舞伎居中,乐伎以对称、相等的数量排在两侧进行演奏。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壁画在乐队的乐器配置上也呈现出对称的形态。例如,排箫一笙—琵琶一 琵琶—箜篌一舞伎一舞伎一箜篌一琵琶一琵琶一笙一排箫的组合形式。无论在音色、音量还是在队列排序.上,都彰显着平衡、对称、和谐、统一。

  在莫高窟壁画里,天空中除了有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的飞天,飘飘仙带环绕的还有众多乐器,这也是壁画上乐器数量比乐伎数量多的原因。这些乐器无论是打击乐、弹拨乐还是吹管乐,均无人演奏,而由乐器自鸣其声,故谓之“不鼓自鸣乐,亦称“天空不鼓自鸣”。

  不需腾云驾雾,也无需借助翅膀的力量,以飘逸的彩带环绕飞之,而仙乐自鸣,我们不禁感叹作画者的想象力。

  敦煌壁画上的乐器大致可以分为拉弦、弹拨、吹奏、打击四大类,乐器齐全,天乐、俗乐融为一体。

  筝、琴、瑟、箜篌、五弦葫芦琴、曲项琵琶、直项琵琶、五弦大琵琶、五弦小琵琶、阮咸等。

  方响、腰鼓、拍板、羯鼓、节鼓、齐鼓、毛员鼓、鸡娄鼓、鼗鼓(鼗牢)、答腊鼓等。

  筚篥(bì lì),也称管子,最早由龟兹国传入中原,在丝绸之路上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一根筚篥,吹尽整条丝绸之路”。

  早期卧箜篌出自春秋时的楚国,与古琴同一起源,而竖箜篌则由波斯传入中国。竖箜篌与西方竖琴有极大相似之处,现在关于两者的起源关系在学术界还争论不休。

  敦煌壁画上击奏乐器几乎占到了一半,但是十二音雷公鼓可谓画工描述的最为写意与抽象的乐器图案。原图像上,雷公站在群鼓中央击鼓,后敦煌研究院根据这个意象将其制作为十二音雷公鼓。

  方响出现于北周隋唐时期,用于燕乐,后也用于宫廷雅乐,自宋代后渐少使用。因音色介于钟与磬之间,故在历史上曾替代过钟与磬的地位。

  此视频为原视频节选,完整版请移步微信公众号“那木厂牌”历史推送《天呐!我看到有个大琴在天上飞!》。视频中出现的敦煌壁画复原乐器从画面左至右分别是直嘴笙、陶埙/龙凤笛、细腰鼓、仿唐琵琶、排箫、筝、碰钟、敦煌笙。

  2018年1月28日、29日晚,在奥地利蒂罗尔州埃尔市剧院及上奥州林茨市布鲁克纳音乐厅,中国中央民族乐团艺术家以“丝绸之路”为题,用敦煌壁画复原乐器给奥地利观众及华侨华人奉献了一场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受到热烈欢迎。

  敦煌壁画中的乐队主要是经变乐队较多,比较著名的如观无量寿经变乐队、阿弥陀经变乐队、净土变经变乐队、弥勒经变乐队、金刚经变乐队、报恩经变乐队、药师经变乐队等。

  ● 中原与西域乐器组合: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箜篌、方响、笛、箫、笙、埙等。

  唐朝因开放、包容,广纳天下贤士,汲取多元优良文化而成就了万国来朝的中国鼎盛历史局面。敦煌莫高窟成就于这一历史时期,从壁画中多样的乐器和乐队图中,我们就可以见得唐朝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彼此对话碰撞,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这不是文化交流的理想状态吗?

  身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思想文化都在逐渐趋于统一,民族自身的语言、传统、习俗往往与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程度挂钩,文化以“强势种”和“弱势种”区分,所谓的“弱势文化”甚至被打上“低级”的标签,在文化交流中一点点被“强势文化”所吞并和替代。

  我们不是要反对全球化,全球化给当今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可是当面对它给我们的挑战时,回首往昔的繁荣,或许历史是一本可以借鉴的教科书。

  我们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唐朝得以高效展开,获取正效应,正是因为那时的我们基于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之上,明晰我们自身的标签和信仰脉络,知道什么东西我们拿来锦上添花,什么东西与我们的民族灵魂出发点背道而驰,拿来了只会画蛇添足,即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想得很透彻,所以在文化的对话中可以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取舍得当。

  敦煌莫高窟是河西走廊这条人类文化思想交融之路的历史巅峰荟萃,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探究莫高窟里的音乐故事,在音乐中见证这条道路的辉煌。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