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百威平台-登录网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0-26 22:49  

  百威平台-登录网址笛、箫,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吹奏乐器。因其清脆柔美、婉转悠扬,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有关笛、箫的诗词歌赋可谓卷帙浩繁。

  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现代的笛与箫,无论在形制还是演奏方法上,均有明显区别。然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笛、箫的发展轨迹既有重叠,又相互分离各自延展。笛、箫分流,横、竖相别,大约是从唐宋以后被基本认定的,约定俗成后沿用至今。

  笛是我国民间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吹管乐器之一,历史非常悠久。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从河南省舞阳贾湖斐里岗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其中有一根是用鹤的尺骨制成的,长约22厘米,开有7个侧孔,斜吹,能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这些骨笛距今已约八千年。

  笛,古时写作“篴”(音dí),因“篴”与“涤”读音相仿,古人认为笛有驱邪功效。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中,记录并评议了大量神话轶闻,其中有:“篴(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后,成为竖吹单管箫和横吹笛的统称,直到唐宋之后才基本认定了笛、箫之分。

  据已出土的文物推断,中国最早的管乐器,多取材于鸟兽的腿骨,骨上的若干孔洞由石器打制而成。

  约在四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出现了竹制笛。《史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音xī),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子制作的一大进步,竹比骨有更好的振动性能,更易发音,音色清脆;竹比骨更便于制作加工;竹子生长广泛,原料更易获取。

  夏商周时期,竹制笛的工艺得到发展,出现了音阶较完整的竹笛。传说唐代刘系制作了蒙膜的“七星管笛”,这是关于笛子贴膜的最早说法。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根据伴奏剧种的不同,笛子在民间被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伴奏北方梆子戏等所用的较短小的笛子,称“梆笛”;另一类为伴奏南方昆曲等戏剧所用的较粗长的笛子,称“曲笛”。

  正仓院有4支横笛,分别为玉制、象牙制、斑竹制及吴竹制。长为32~39cm,都是7指孔。斑竹横笛,用一支有斑纹的高级竹制成,节上生有2支枝,非常罕见。

  笛子主体是一根竹管,竹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笛子由笛头、笛身和笛尾三大部分组成,笛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最为常见)按音孔、两个助音孔和两个基音孔。此外,笛子还有两个重要部件:笛塞和笛膜。通常在笛身的第三按音孔侧边刻有一个英文大写字母“A”“C”“D”“E”“F”或“G”表示笛子的调性。

  笛代表曲目有《喜相逢》、《卖菜》、《三五七》、《幽兰逢春》、《鹧鸪飞》、《汇流》等。

  古代的“箫”,是一种编管乐器,后来称为“排箫”。《说文解字》载:“箫,参差管乐也,象凤之翼,从竹肃声。”排箫起源很早,至少在西周时已出现了。

  现代形制的箫,是由古代竖吹的笛演变而来的。现代“箫”是单管的“洞箫”,宋代时被称“箫”或“箫管”,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言:“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元代以后,人们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直到明清时期,“箫”这一称谓才较为明确地指称单管洞箫。

  从战国到汉唐,排箫一直是宫廷雅乐的重要乐器,在民间也十分流行。魏晋时期,箫的形制主要有“长箫”和“短箫”;在唐代,因宫廷雅乐发展相当繁盛,当时“十部伎”中用的箫的管数不尽相同。到了宋代,用于教坊的箫称“教坊箫”(十七管),用于鼓吹乐的箫称“鼓吹箫”(十八管)。

  与笛子相比,箫是竖吹乐器,其结构也与笛子有所不同。箫不设膜孔,结构较为简单。箫也是由一根竹管做成,顶端留有竹节,边沿开吹孔,通过吹孔吹气发音。箫管内部中空,管体开有六个(最常见)按音孔,正面五个,背面上部一个。箫管背面下端有两个并排的孔,称为“基音孔”;基音孔下方还有两个并排的圆孔,叫“助音孔”。与笛子一样,一般在箫管第三按音孔旁边,标注有表示乐器调性的英文字母“A”“F”或“G”。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