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新城_新城平台【授权认证注册】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0-15 18:49  

  新城_新城平台【授权认证注册】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重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魏书》卷三百六十九的《僚传》载:“俚僚制铜鼓。”文中所说:(僚)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国家民委编纂的《壮族简史》称:“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壮族人民沿袭古制,每当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均鸣铜鼓以聚族人,鼓舞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催人进取,具有一定的向心力,久而久之,铜鼓成为传世之宝,护寨之神。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说:“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为下鸣 。”

  清乾隆《开化府志》就有“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的记载。清道光《广南府志·文艺》载知府董国华作《铜鼓铭并序》诗:

  2011年出土于黑支果乡牡宜村西汉时期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石寨山型铜鼓 。鼓面部宽大,胸部突出,腰部呈梯形,足部短而直,纹饰丰富华丽。鼓面主晕为旋转飞翔的鹭鸟,鼓胸主晕是人物划船纹,鼓腰主晕是羽人舞蹈纹。

  铜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文物,集冶金、铸造、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于一身,凝聚了许多民族世世代代的心血和才智,是研究这些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一部不成文的百科全书。它属青铜器范围,其物质文化基础是青铜器文化。壮语称作“宁董”,彝语称之“嗨嗲”,是壮族、彝族视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作为重器、贵器和礼器来考量。最根本的特性,是起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法则功能。《广州记》所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庞大铜鼓悬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区象征皇权的铜鼎,是权重一方的民族首领的无上威严,令人望而生畏。它既是宗教之神乐,又是伴舞之娱乐,更是人们精神的动力。原来着力于天地万物的布局拓展,到阶级、心灵等细微层面,其兼顾了审美与社会发展双重要求;作为万物源泉的太阳,被装饰在铜鼓鼓面的中心,世间万物在其光芒照耀下滋生繁衍,正是以自然之法寓意阶级教条与社会之法;作为雨神与生殖崇拜化身的蛙饰,及作为雷神化身的云雷纹被装饰于鼓面,象征着人民生活风调雨顺、生生不息。从广南小尖山古墓群出土的大量铜器来看,古代广南铜矿资源比较丰富。早在战国时代,铸铜技术就比较成熟,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古代广南铜鼓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文化的问世与发展提供了较为便利的物质条件。所以,广南出土和传世铜鼓较多。《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载:公元一世纪,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越南),得“骆越铜鼓”,其事发生在古句町国广南境内。自汉至唐,铜鼓由乐器转化为民族首领的权力重器和神器,铜鼓文化在广南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宋代以后,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铜鼓的权力重器功能逐渐下降和衰微,但其神器和乐器功能仍在提升。

  时至今日,广南县境内的者兔、者太、底圩、八宝、五珠、那洒等乡镇的壮族、彝族,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还在使用铜鼓。随着频繁的民间祭祀活动,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礼器。广南县城的铜鼓广场就是对铜鼓和铜鼓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广南的铜鼓文化在我国铜鼓林中是一个独特的“部落族群”,以浓烈的地方性、民族性,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鼓文化。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