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恩佐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9-25 14:08  

  首页%恩佐注册%首页击奏体鸣乐器。流传于中国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老的打击乐器。古代铜鼓主要分布于云、桂、川、黔、粤、湘、鄂、赣等南方诸省。现代苗、瑶、壮、佤、彝等民族仍用于迎宾送客、庆祝新房落成、婚期贺喜、死丧哀悼及祭木鼓仪式等活动中。或单独敲打,或配以木鼓、象脚鼓、铓锣、铙钹、竹拍板等合奏以及为舞蹈伴奏。

  形制和起源:铜鼓通体铜质,青铜鼓占多数,纯铜者较少,呈圆形。由面、胴、腰、足、耳5部分组成。胴体圆滑,以规整的弧度顺圆周均匀向外膨出;胴口上托鼓面,下连鼓腰(收束部位),腰下是鼓足,底径大于鼓腰;在胴与腰的结合处有对称的一双或两双、四双挂耳,作绳系或手提用。鼓胎厚度一般约1.2毫米,鼓面中心略厚些。

  早期铜鼓光素无纹或极少纹饰,以后纹饰日趋繁缛精美,除阴、阳线刻外,出现记事性、情节性的图象和立体装饰,不少是当时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的真实记录,有些还描绘了演奏、歌唱和舞踊的情景。

  铜鼓有单面、双面两种,分特大、大、中、小 4个型号。特大型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贮贝器盖上杀奴祭祀的立体圆雕场面中立着二只,比人高大,属于文献所载的“高阔丈余”的类型。现存广西北流铜鼓,面径165厘米,残高67.5厘米,重300公斤,号称鼓王,是世存铜鼓中最大的实物。大型与中型鼓最多,小型鼓较少,早期最小型者为牟定佛土龙鼓,高17.8厘米,面径约22厘米。

  铜鼓起源问题,目前尚在研究。一般认为铜鼓从工具铜釜脱变而来。楚雄万家坝鼓、牟定小香贝苴鼓是现知最原始的铜鼓。经测定,年代约当于2600年前的春秋中上叶。从考古发现来看,滇中偏西地带应是铜鼓的发源地。

  铜鼓敲法有3种:平放直敲;悬吊或抬着横击;挎着或持于手上敲奏。用手拍打或执槌敲击皆可。

  大型鼓声音低瓮浑实,小型鼓音高清朗,中型鼓介于二者之间。单面鼓振幅大,共鸣声重,余音较长;双面鼓声音略显沉闷,振幅小,音的延续时间较短。不论何种类型,其音质都比较纯和,可独奏,也可与编钟、锣、葫芦笙等合奏。独敲一鼓或同敲数鼓至十几面鼓;或以体积、音色有别的雌雄二鼓配敲互应,或鼓歌相合,均独具韵味。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