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主页、启航娱乐注册、主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8-23 21:13  

  主页、启航娱乐注册、主页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也是弓弦类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乐器,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胡声音酷似人声,能表现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多种情感,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二胡,二弦胡琴的简称,属于弓弦类乐器。要追溯二胡的起源则不得不回到一千多年前。

  二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当时与目前二胡比较相似的拉弦乐器是奚琴,但到了宋代才有了关于奚琴的记载。北宋陈旸的《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táo)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从描述来看,奚琴是一种用竹片做琴弓,弦内弓擦的乐器,其形制与现代二胡颇为相似,因此被视为现代二胡的唐宋原型。

  在唐宋时代还有一种乐器也被认为是二胡的前身,即嵇琴。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描写过古人演奏嵇琴的场景:“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嵇琴格’。”可见,嵇琴在宋代就已作为宫廷乐器,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其后,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里写到嵇琴有两根琴弦、用竹片做琴弓摩擦琴弦发声,这与《乐书》中描写的奚琴相似。在唐宋时期,“奚”与“嵇”两字同音不同形,所以奚琴和嵇琴有可能是同一种乐器。

  “马尾胡琴”一词始见于《梦溪笔谈》,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之句,但其形制不详。从辽金开始,北方民族与汉族的冲突交融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高潮。在中原汉地依然演奏以竹片轧弦的“嵇琴”的时候,在西北地区却出现了改用马尾做弓的“马尾胡琴”。元代蒙古人继承了马尾胡琴的形制,并称之为“胡琴”。《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中有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竹片被马尾弓替代,它标志了中国传统的“弓弦类”乐器的正式产生,在二胡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朝时期的画作《麟堂秋宴图》中,乐师手中的胡琴,卷颈、龙首、二弦、千斤、琴筒皆备,与现代二胡相近。清朝时期,除了二弦胡琴外,又出现了京胡、四胡和板胡等胡琴乐器。

  随着各民族、各地区音乐的不断发展,胡琴类乐器如今已发展出高胡、中胡、大胡、坠胡等多种类别的拉弦乐器。其中,二胡是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之一,其演奏艺术与曲目文献也不断丰富,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气象。

  在封建时代的漫漫长夜里,历代统治者眼里的胡琴是一件粗鄙的乐器,不能登大雅之堂。虽然《明史·乐志》曾记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国庆典宴会上,乐手以胡琴、琵琶合奏《四夷舞乐》,但从目前有据可靠的史料里,相比琵琶、笛子等弹拔、吹奏乐器频频出现在宫廷宴乐里,类似有关胡琴的记载较为鲜见。而由于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携等特性,二胡作为胡琴类乐器的代表,相反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但也长期局限于为戏曲、说唱、歌舞、宗教音乐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以及一些地位低微的民间艺人用以谋生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视为是“叫花子的乐器”而沦落街头。

  随着封建社会在20世纪初的崩溃解体,音乐文化的环境也进入了历史性的转型期,一大批二胡艺术酷爱者和演奏家,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推动二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主要有三大标志。

  自1915年以来,现代二胡开宗立派的大师刘天华先后成功创作出《病中吟》《月夜》《良宵》等十大二胡独奏曲,成为二胡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光辉篇章,同时又巧妙借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之彻底从民间伴奏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可登音乐会大雅之堂的专业独奏乐器。

  通过刘天华的努力,二胡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正式进入高等学府,从街头艺人卖唱的工具一跃成为音乐教育的正规专业,自此把二胡的创作、演奏和传承,逐步推向一个教学相长、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正是因为上述两大贡献,才有了二胡“自有天华,乃登上品”一说。

  天才式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对此应推首功。他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名曲,独尊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将二胡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被灌成唱片流传到海外后风靡全球,史无前例地为中国民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其后,通过闵惠芬等一大批杰出的后起之秀的传播和推广,二胡在海外已几乎成为中国民乐的标志性符号。

  二胡的构造看似简单,制作起来却十分复杂细致,其部件大到琴筒、琴皮、琴杆、琴弓,小到弦轴、琴码、千斤等,在制作过程中无一不需精琢细磨,用心制作。

  上海早期的二胡制作主要集中在城隍庙一带的乐器作坊中。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乐器作坊经历了合作社时期,早期的二胡作坊基本被纳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一些著名的二胡制作师也相继加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继续从事二胡制作、传承工作。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利用扩大琴筒内膛的办法有效增大了二胡的音量。南方二胡音色偏柔,不似北方二胡声音洪亮,曾是上海二胡制作的遗憾之处。后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制作师傅受鼓膛启发,对琴筒内膛结构稍作改动,使琴音的亮度得到有效提升。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将专业二胡所用的扁棱形琴杆应用于普及二胡,琴头的设计也日趋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了二胡市场化与个性化的需求。2001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曾进行试制和批量生产,以其他动物皮和人造皮代替蟒皮制作的二胡、京胡等拉弦乐器。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为奥运会闭幕式特制了64把电声二胡,该二胡在传统二胡的底部增设了电声设备,不仅能够准确地保留二胡音色的原汁原味,同时具有延音、回声、合奏、八度等多种变化音效,可以拉出传统、爵士、经典等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可谓“中西合璧”。这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电声的巧妙结合,是中国民族乐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开端,也是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主题的充分体现。

  二胡的装饰工艺依据材料和形制的差别有多种式样,如木雕类、阳刻类、银丝类、螺钿类以及针刻类等。

  木雕类装饰工艺所采取的式样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类表现吉祥如意,有蛟龙式、寿山式、凤凰式、回纹式、盘龙式、寿桃式、天马式、鱼跃式等;另一类表现风格志趣,如卷书式、荷叶式、流水式等。

  二胡的乐曲很多,早在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就创作了《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10首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二胡独奏名曲,影响颇为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奠定了我国二胡音乐的第一个里程碑。与刘天华同时代的阿炳创作的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脍炙人口、别具一格。

  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是二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次比赛上,涌现出创编乐曲30余首,且题材新颖、范围广泛,如《江河水》《河南小曲》《湘江乐》等。目前许多二胡上常用的技巧,如快速换弦、跳把、抛弓和各种滑音、压揉、滑揉等,最早都用于这批作品中。

  在二胡艺术进入蓬勃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技艺精湛、富有特色的演奏家,如汤良德、王国潼、闵惠芬、蒋巽风、赵寒阳、张方鸣等,为我国的二胡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想了解与购买更多琵琶知识读物,可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海音乐出版社官方微店。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