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华宇平台华宇注册娱乐主管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7-13 03:48  

  华宇平台华宇注册华宇娱乐华宇主管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礼器、重器,流行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000多年。铜鼓,是统治阶级权利和身份的象征,还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丧葬等场合。铜鼓流传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使用民族众多,纹饰精美独特,形成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源远流长的铜鼓文化,凝聚着民族智慧力量,绝响越千年,唱响中华历史文明的号角。

  依据形制和纹饰特点,中国古代铜鼓划分为八大类型:万家坝型、西盟型、遵义型、灵山型、冷水冲型、石寨山型、麻江型和北流型。

  万家坝型: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流行时间春秋至战国时期。其特点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的花纹。

  西盟型: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仍在流传使用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铸造年代约为唐代中期至清代末叶(公元8世纪至公元20世纪)。其特点是:器壁轻薄,体形高瘦,鼓身近乎直筒形;晕多而密,主要花纹有双眼条花纹、团花纹、小鸟、鱼纹、雷纹、米粒纹等;鼓面常见二、三蛙累蹲,有的鼓身纵列立体的象、螺蛳、玉树等。此型早期鼓在广西西南的龙州和靖西有所发现,中、晚期鼓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其毗邻的缅甸、泰国。

  遵义型:遵义型铜鼓以贵州遵义杨粲墓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冷水冲型铜鼓向麻江型铜鼓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流行年代为宋元时期(公元10世纪至公元14世纪)。其特点是鼓面青蛙塑像消失,有的代之以蛙爪,体型变小,花纹简略,表现出铜鼓艺术衰退简化的明显迹象。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以及越南北部。在我国,此型铜鼓的铸造和使用者为古代僚人。

  灵山型: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时代约为东汉至唐代(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其造型与北流型铜鼓大体相似。不同的是,鼓身一律附以扁耳,青蛙塑像后足合并,形成三足,蛙背有纹饰,多见累蹲蛙;装饰花纹主要为钱纹、变形羽人纹、虫纹、鸟纹、兽纹、四瓣花纹、蝉纹、席纹等,种类较多,有主次之分:部分鼓的鼓身或鼓腔内有动物立体装饰。此型铜鼓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其铸造和使用者是古代的乌浒及其后裔俚人。

  冷水冲型: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藤县冷水冲出土铜鼓为代表,流行时代约为东汉初至北宋年间。由石寨山型铜鼓发展演变而成,其特点是:体型高大,鼓面宽大,但不出沿或稍稍出沿。鼓胸略大于面径或者与面径相等,腰上部略直,足较高,鼓耳宽扁,饰辫纹。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左右江、黔江、郁江、浔江沿岸一带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在我国僚人是此型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

  石寨山型: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晋宁石寨山汉代墓葬出土铜鼓为代表,流行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其特点是:鼓面宽大,鼓胸突出,腰部呈梯形,足部短而直,布局对称,纹饰丰富华丽。

  麻江型:麻江型铜鼓以贵州麻江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遵义型铜鼓的后继形式。其特点是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无明显分界,而在鼓腰处起一道凸棱将鼓身分为上下两段;主要花纹有游旗、符录、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语和纪年铭文等,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明显。其铸造年代为南宋至清代末期(公元12世纪至公元19世纪),当代壮、瑶、苗、侗、水、布依等民族仍在使用此型铜鼓。此型铜鼓分布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至越南北部,现存数量最多,其中广西西北部少数民族群众的收藏多达一千余面。

  北流型: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约为西汉至唐代(公元1世纪至公元8世纪)。其特点是:体积高大,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缓缓收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纹等几何形花纹,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及海南省,尤以桂东南和粤西南的云开大山周围分布最密集。古代的西瓯、骆越及其后裔乌浒、俚人是此型铜鼓的铸造者和使用者。

  浦北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浦北县博物馆馆藏有17面铜鼓,有三大类型:灵山型、北流型和冷水冲型。

  南朝双圈变兽纹铜鼓,属灵山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1997年4月21日张黄镇东方农场十字分场职工石永丰在白坟头岭劳动时发现,5月13日由浦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征集回馆。通高58.5cm、面径91.5cm、足径93.3cm、 胸围282cm。鼓面三足蛙六个,逆时针环列,中心太阳纹十芒,胸腰间有双穿孔扁耳两对,整体纹饰以双凸弦纹分隔,纹饰有:变形羽人纹、同心圆纹、虫纹、蝉纹、席纹、四出钱纹。

  南朝云纹铜鼓属北流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2000年8月在江城镇平马村委文头鹿茅车塘子京鹿头发掘出土,2001年1月由浦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征集回馆。通高45cm、面径67.2cm、足径69cm、 胸围197.5cm。鼓面饰太阳纹8芒、虫形纹、云纹、四瓣花纹、方孔钱纹。面沿顺时针环列六蛙,三组累蹲蛙间三组单蛙(失一小蛙)。胸腰间有两对扁耳,耳上穿一长孔。鼓身有两道合范线,饰四瓣花纹、虫形纹、席纹、雷纹。

  南朝变形羽人纹钱纹铜鼓,属灵山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1972年8月30日在浦北县小江公社文山大队颈塘十八麓发掘出土。通高72.5cm,面径115cm,足径115cm,胸围355cm,重309斤。鼓面边缘有累蹲三足蛙6个,逆时针环列;中心凸出太阳纹光体十二芒;鼓面花纹有兽纹、虫纹、织席纹、十字花纹、四出钱纹以及三角形纹等,鼓胸纹饰大致与鼓面相同,有一、二、三弦分晕;腰足晕距不等。鼓腰中间有对称的扁耳两对。耳下部有长方孔一个。此鼓最突出的是靠近鼓足的地方,铸有文字形人奇怪鸟图案,鸟身直纹。南朝变形羽人纹钱纹铜鼓制作精巧,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观赏性,是浦北县博物馆目前馆藏十七面铜鼓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它是古代南方古越族人财富、权力的象征,是祭祀和喜庆使用的重器。1991年9月收入《广西铜鼓目录》。

  南朝坠形纹铜鼓,属冷水冲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1995年2月18日乐民镇西角上柿子村农民陆宝生在水井鹿大园排山坡劳动时发现,2月由浦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征集回馆。通高61cm、面径89.7cm、足径93cm、 胸围282.2cm。鼓胸略大于鼓面,鼓面饰太阳纹10芒、射线纹、席纹、变形羽人纹、翔鹭纹间定胜纹。面沿逆时针环列四蛙,三足,身饰叶脉纹。胸腰间有2对叶脉纹扁耳,耳上穿四孔。鼓身有两道合范线,器身双弦或三弦分晕,饰栉纹、云纹、雷纹。

  南朝虫纹铜鼓,属灵山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1980年秋安石公社安石大队螺壳冲村出土。通高56.8cm、面径88cm、胸围271cm。面三足螺纹六蛙,顺时针环列,中心光体太阳纹凸出,八芒,胸腰间有穿孔扁耳两对,鼓面以双凸弦纹分隔,鼓身以三凸弦纹分隔,纹饰有:虫纹、席纹、绳纹、四出钱纹、四瓣花纹、鸟纹、羽纹、变形兽纹等。

  南朝四出钱纹云雷纹铜鼓,属灵山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1972年秋龙门莲塘社头坡搭竹了岭北向陈德耽出土。通高50.7cm、面径83.5cm、 胸围227.5cm。面三足蛙六个,其中,三单蛙与三累蹲蛙相间,逆时针环列,中心太阳纹十芒,胸腰间有穿孔扁耳两对,整体纹饰以三凸弦纹分隔,纹饰有:云雷纹、圆孔钱纹、四出钱纹、虫形纹,四瓣花纹等。

  南朝四出钱纹鸟纹铜鼓,属灵山型铜鼓,国家二级文物,于1965年秋寨圩公社乌石大队石门江村社员后土岭出土。通高62cm、面径101.6cm、胸围304cm。鼓面三足蛙六个,其中三单蛙与三累蹲蛙相间,逆时针环列,中心光体太阳纹十芒,胸腰间有穿孔扁耳两对,整体纹饰有:四出钱纹、鸟纹、虫形纹、席纹、瓣花纹、变形羽人纹。鼓胸至腰间有四条短突垫支痕,每条长3-4厘米,宽1厘米。

  南朝钱纹铜鼓,国家三级文物,1980年秋大成公社六平大队破石山村屋脚岭咀出土。通高42.5cm、面径69.4cm、 胸围200.8cm。面四足蛙六个,顺时针环列边缘,中心太阳纹八芒,胸腰间有穿孔扁耳两对,整体纹饰以三凸弦纹分隔,纹饰有:钱纹、虫纹、雷云纹、席纹、瓣花纹等。

  南朝席纹铜鼓,属灵山型铜鼓,国家三级文物,1975年春龙门公社茅家大队民兵集中在西安村南松木岭出土。通高57.7cm、面径87.9cm、 胸围270cm、足径87cm。面三足蛙六个,逆时针环列边缘,中心太阳纹八芒,胸腰间有穿孔耳两对,整体纹饰以凸弦纹分隔,纹饰有:四出钱纹、虫形纹、鸟形纹、蝉纹、雷云纹、席纹、四瓣花纹、鱼骨纹、变兽形纹等。

  南朝三弦云雷纹铜鼓,国家三级文物,于1975年秋小江公社北河大队大塘鹿生产队曲里塘岭牛角叉鹿出土,通高56cm、面径96.8cm、胸围274cm。面四足蛙六个,逆时针环列边缘,中心太阳纹光体凸出,八芒,胸腰间绳纹圆形鼓耳两对,整体纹饰以三凸弦纹分隔,纹饰有:云雷纹、凌形纹等。

  南朝三弦云纹铜鼓,国家三级文物,于1973年春在北通乡佛新村进马湖鹿出土。通高55cm、面径88.9cm、面径86cm、胸围257.9cm。面四足蛙四个,逆时针环列边缘,中心太阳纹八芒,胸腰间有穿孔扁耳两对,整体纹饰以三凸弦纹分隔,鼓面鼓身纹饰皆为云纹,鼓面边缘下折。

  南朝钱纹铜鼓,国家三级文物,于1984年11月北通乡栏田高村沙梨山六苏鹿出土,通高52.3cm、面径78cm、胸围227.3cm。面蛙六个,逆时针环列边缘,中心太阳纹八芒,胸腰间有穿孔耳两对,整体纹饰以三凸弦纹分隔。

  南朝四瓣花纹铜鼓,国家三级文物,于1990年3月福旺乡华新村公所华木垌村对面岭出土,通高46cm、面径68.5cm、胸围206.5cm。面四蛙,三足,逆时针环列,中心太阳纹八芒,胸腰间有穿孔扁耳两对,鼓面以两凸弦纹分隔,纹饰有:四瓣花纹、斜线纹、方格棱纹、织席纹、云纹、交叉线纹、波浪纹、虫纹、蝉纹等。

  铜鼓是南方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遗存,造型精巧,纹饰多样,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铜鼓纹饰体现了南方民族对太阳、云雷、蛙神的崇拜,这些原始崇拜观念与人类生殖崇拜和农业丰收崇拜息息相关。

  结语:铜鼓是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铜鼓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铜鼓艺术凝聚了民族智慧、民族力量,为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当您接到0771-12340绩效考评民意调查电话或微信调查问卷,请耐心接听和回答,客观评价钦州各项工作,为钦州点赞!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