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安迪娱乐-网址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7-06 08:35  

  安迪娱乐-网址一位蒙古族牧人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点头向众人示意后,他开始了马头琴的演奏展示表演。被他抱在怀中的马头琴,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蒙古人的生活环境和内心感受,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在长调悠扬、深沉粗犷中被一一描绘出来,民族生活画卷扑面而来。这是在草原上代代流传延绵近千年而来的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梯形的琴箱(共鸣箱)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马头琴是演奏蒙古族长调最好的乐器,能够准确表达出蒙古族的生活。马头琴的起源传说,流传于呼伦贝尔市一带,现存多种异文,其中以“苏和的白马”之说流传最广。传说,牧童苏和救了一匹小白马,当地举行赛马大会,苏和骑白马赢得了第一名。王爷抢走了白马,但马儿不听使唤地将王爷摔在地上。马被乱箭射中,托梦让苏和用自己的筋骨做成乐器,这就是马头琴。从此,苏和不管到哪儿都带着这把马头琴,琴声传遍了整个草原。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说:“我始终相信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它就有了五脏;有了五脏,它就有了灵魂。马头琴是能和天地说话的乐器,一把马头琴就是一片移动的草原。”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及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拉马头琴,并创下多个“第一”:编写第一部马头琴演奏法书籍,创立第一支马头琴乐团,创作第一首马头琴齐奏曲目,组建第一所马头琴艺术院校,第一个把马头琴演奏带进联合国、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对于78岁的齐·宝力高来说,马头琴是一件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乐器,其所蕴含的音乐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1944年,齐·宝力高出生在科尔沁草原上一个蒙古族家庭。父亲有海外留学经历,佛学造诣深厚,培养了齐·宝力高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母亲勤劳、能吃苦,她经常教育孩子说:“作为一个男人,要对自己的民族、国家负责。”这些话深深地印在齐·宝力高幼小的心灵中。他从小便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一个人靠着电线杆,聆听风与电线合奏的曲子,沉醉其中。“我小时候对任何声音都感兴趣,电线杆是我的音乐启蒙。”齐·宝力高说。

  科尔沁草原上活跃着很多民间艺人,他们经常在村子里拉马头琴、弹三弦。齐·宝力高整天围着这些艺人转,晚上看演出,第二天就凭记忆模仿演奏。8岁时,他已经可以跟民间艺人合奏几十首曲子。“别人教我一次,我就记住了。这些民间艺人给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齐·宝力高说。14岁时,齐·宝力高加入内蒙古实验剧团,开始进行更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学习。他回忆说:“剧团的艺术门类很多元,我在团里演过话剧、歌剧,还在乐队里拉过小提琴、中提琴、马头琴。后来我就把其他乐器的技巧和功法都融入马头琴里。”

  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齐·宝力高不断对马头琴制作技艺和演奏艺术进行改革和发展。他先后4次对马头琴进行改造,同时潜心研究马头琴的演奏技巧,统一演奏技法,极大地丰富了马头琴的艺术表现力;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目前世界上80%的马头琴曲目都由他创作。从1972年开始,齐·宝力高先把马头琴的蒙面由牛皮改为蟒皮,再改为木面,既提高了音量,又拓宽了音域。他还改变传统马头琴的形制,出版了第一部关于马头琴演奏法的蒙古与汉双语书籍,统一了马头琴的弓法和指法。1986年,齐·宝力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队——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结束了马头琴以往只能独奏的历史。此外,齐·宝力高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融入马头琴的演奏之中,大力提倡使用五线谱进行马头琴曲目创作。在他的努力下,古老的马头琴不再是那个演奏曲目有限、演奏技巧各不相同的古老乐器,而成为音色更加饱满、可以演奏高难度作品、能与其他乐器合奏的现代乐器。

  “以前无论是马头琴制作还是演奏法,都有不小的问题。通过对马头琴进行改革,让它规范化,跟世界音乐接轨,如今的马头琴已经变成一件几乎完美的乐器。有了曲谱以后,凡是在音域里面的曲子都能演奏。”齐·宝力高说。

  齐·宝力高还创作了百余部经典马头琴独奏、合奏、协奏曲,如《万马奔腾》《鄂尔多斯高原》《草原连着北京》《苏和的白马》等,其中,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在1979年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上一举夺得作曲银奖和演奏金奖,至今仍是马头琴演奏的经典名曲。《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是他在面对人生挫折磨难时的感悟之作。“在我心里,草原永远连着北京,连着中国。”齐·宝力高说。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要用音乐传递思想,需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作铺垫,艺术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1985年,齐·宝力高赴日本担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30多年的时间,他在日本1000多个音乐厅演出,培养了250名学生。这些日本学生还组建了乐队,致力于传播中国马头琴文化。2005年,齐·宝力高率领他的野马马头琴乐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当悠扬激越的马头琴第一次回响在世界音乐之都,就震撼、征服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我想给国家、民族争光。我想通过民族音乐让全世界看到,现在的中国是领导下的伟大中国。”齐·宝力高说。2013年,齐·宝力高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专场马头琴音乐会,一位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听了他的演奏后说:“这首曲子有思想、有气魄,它应该成为一首有国际影响力的曲子。”

  为了培养马头琴人才,齐·宝力高推动成立世界上第一所公立高等马头琴艺术院校——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之后又在鄂尔多斯成立了伊金霍洛旗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音乐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目前已经培养了10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齐·宝力高希望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还能成为文化使者,将悠扬的琴声送到远方。“我把一生献给了马头琴,我想把我的本事留下来,让马头琴的琴声传遍世界。”齐·宝力高说。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己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一、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二、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三、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四、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五、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等。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