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速盈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7-04 08:02  

  首页;速盈注册;首页这件西汉铜鼓器形规整,纹饰繁密,鼓面中央饰光芒纹,芒尖铸三角齿纹;共八晕,分铸圆圈圆点纹、圆涡纹、翔鹭纹、三角锯齿纹、圆圈纹、圆点纹。胴部共五晕,分铸圆点纹、三角锯齿纹、同心圆纹、羽人竞渡纹、水鸟纹。腰胴间铸四组扁平绳纹对耳;腰部共六晕,分铸三角齿纹、同心圆纹、圆圈纹、蕉叶纹,单条牛纹,圆点纹,三角锯齿纹,同心圆纹,足外侈,为滇文化遗物。

  鼓,是世界范围内非常重要的乐器,其流行时间长,流行范围广,制作材料易得,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乐器之一了。而中国也形成了相应的鼓文化,古代祭天等重要场合要用鼓,百姓日常生活中也与鼓离不开关系。

  在中国戏曲音乐中,无论哪个剧种,都离不开鼓,常见的有板鼓、堂鼓、腰鼓等。敲鼓的一般称为“司鼓”。演员在台上的出场“亮相”、“走边”,等都要有司鼓的鼓点,它是舞台艺术的总指挥,对演员的唱、念、做、打起着重要作用。

  原流行于西域地区,南北朝时传人中原,大约于公元四世纪时开始流行。唐时成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时一般横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杖敲击,速度可以很快。是当时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之一。唐玄宗擅击羯鼓,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

  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是堂鼓的一种,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鼓身周围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棰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也叫大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在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

  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叫签子,用红木或竹制成。演奏时,奏者将鼓的一边直立在右膝上,鼓的一面朝前,右手腕部压住鼓的上方边缘,使之固定,同时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执鼓棰敲击。左手持板击节。用于“十番鼓”器乐合奏或昆曲清唱伴奏,一般是每拍敲一下,起掌握节奏的作用。

  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股类,如小鼓:形状与大鼓相似,有小堂鼓、八角鼓、手鼓、南鼓等,一般鼓面直径约六、七寸,发音坚实而有弹性;还有的如狮鼓,舞狮时所用的鼓,故声调较高昂清脆;龙鼓,舞龙时所用的鼓,声调较狮鼓低沉;庙鼓,平时与锺吊于庙的上方,声调为鼓中最低;阵鼓,庙会阵头所用的鼓,声调叫龙鼓低沉;诵鼓,诵经时所用的鼓,声调较庙鼓高,等等。

分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