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傲世皇朝-傲世皇朝注册-享受生活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06-19 04:24  

  傲世皇朝-傲世皇朝注册-享受生活原标题:一周一器——西汉黑漆七弦琴(典型标准器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一把七弦琴,现湖南省博物馆藏。此琴面板浮扣在底板上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板状狭长实体。面板有磨损痕跡,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在弹弦处,即岳山内侧。可以说明这是一件长期演奏的实用乐器。

  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琴”,缚弦七根,弦乐器,木质。体长82.4厘米,通体黑漆,头宽尾窄,面圆底平,面底可以分开。面板木质松软,似为桐木,底板木质坚硬。面底各有一个“T”形槽,合起来形成共鸣箱。琴面有七条弦痕。张弦的方法是由一端经过琴尾的“龙龈”系于琴足,另一端经过“岳山”缚于七个轸上。

  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琴面虽仍有浅槽形痕,然从琴的内侧侧边,离琴尾全长的三分一处(约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损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岳山上有七条小沟,以固定弦的距离。岳山内侧磨损较重,当是弹拨琴弦形成的。此琴是实用物,与后世琴相比,其不同特点是没有徽位,面底板是活的,尾部为实体。制作简朴,是研究中国早期弦乐器的主要实物资料。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

  它们作为古琴的前身,并发展成唐宋以来的古琴,是符合乐器发展从简到繁、从多形到定形的逻辑轨跡的。《诗经》等文献记载与出土“琴”的实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说是文实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的说法是确凿可信的。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汉族弦鸣乐器。擦弦类。又称“瓦琴”、“唐琴”、“福琴”、“梧桐琴”。壮语称“趁垠”,也有人称“尼”,即“七弦”之意。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等地。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是中国音乐史上最为久远的演奏弦鸣乐器。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汉魏六朝时期是相和歌的伴奏乐器,隋唐九、十部乐中用作伴奏乐器。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古琴音乐的发展。特別在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

  观古琴之艺术发展历程,“古琴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琴”将个体的生命感受与人类直观的生活世界相互交融,由“器”走向了“艺”,继而走向“学”。“琴学”的发生、发展轨迹是以激发与舒张情感的脉动走进人们生活的。“琴”可以致中和,达到一种心平德和、修身正己的目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琴”以音传神,古琴传达着人文精神,能使人们的审美水平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超越现实,能展示出将人类的美与和谐的最高境界。

  使用材质: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的质地以前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乐器特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为中国最重要的汉族传统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技巧复杂,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丰富。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在古代,我国文人雅士几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古琴是必修乐器,孔子是想通过古琴来陶冶人的情性。约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属于典型的独奏乐器,较少用于合奏。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隋唐后,古琴的形制长度一般约122厘米(三尺六寸五),象征著一年有365天,寬19厘米(六寸),厚5厘米左右(二寸)。琴面,呈弧形凸起,喻为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琴面的木材选用桐木,为了达到充分振动,木材均选为软木质,琴面的面板在斫琴中非常重要。面板,为桐木质。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流传下来。

  1993年湖北荊门郭店村1号墓出土的七弦琴,战国,全长82.1厘米,面板长50.8厘米,琴身首尾等宽12.4厘米,张弦七根,是发现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实物。形制已经与近代古琴较为接近,无徽位、龙池、凤沼,琴弦距离琴面的高度和琴面起伏小,已经具备弹奏简单按音的功能

  这些早期琴类乐器的出土范围主要集中于今天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即古代楚文化的主要区域。按时代先后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在形制结构、制作手法等方面存在若干共同特征,如都是半箱体共鸣箱,琴尾突出琴身以外;琴面和底板分开制作;都只有一个雁足,不设徽位等。

  石泉七弦琴,木質,仲尼式,南宋,通長121.00厘米,寬19.20厘米,厚4厘米。現藏河南博物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河南省方城县文化馆在县城西17公里赵河西北8公里石寨村征集一件“蛇腹纹古琴”(现名石泉七弦琴),通长121.00厘米;琴头宽19.20厘米,厚4厘米;琴尾宽14厘米,厚3.5厘米。其式样特征明显,琴腹內刻有款识,造型薄而精巧,琴体线条独特且优美,木胎漆和雕漆,入藏外观状态裂、脱漆、缺弦,通体为单色黑漆,大面积露木本色,无光泽。

  故宮博物院藏的玉壺冰七弦琴,仲尼式,南宋。桐木制。通長119.1厘米,隱間109.5厘米,肩寬19.3厘米,尾寬13.3厘米,厚5厘米。琴體秀美,琴面弧度不大。純鹿角灰胎,外髹黑色光漆,小蛇腹兼流水斷,局部呈細牛毛斷。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龍池上方刻篆書“玉冰壺”三字。琴腹內龍池兩側朱書銘文兩行,右為“宋紹興二年(1132年)”,左為“公路金遠制”楷書十字。此琴選材精良,做工細致,金徽玉足,琴音松脆響亮。

  故宮博物院藏的萬壑松琴,仲尼式,宋代。桐木制。通長128.5厘米,隱間115.3厘米,肩寬20.2厘米,尾寬14.5厘米,厚6.2厘米。琴體渾厚,琴面弧度較大,通體髹黑色光漆,呈蛇腹間牛毛斷紋。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龍池上方刻楷書“萬壑松”三字。龍池兩旁刻銘文“九德兼全勝磬鐘,古香古色更雍容。世間書有同名器,認而當年萬壑松”。款題“析津蒙叟題藏,時年七十有七”。下刻篆文“宋兆芙印”、“鏡涵”小印;“天峰居士書鐫,時年六十有一”。下刻篆文“朱”、“寶成”小印。題識處右刻“歲在丙申夏歷正月初六日”,左刻“孔子降生二千五百零七年”。行楷書七十四字。此琴材古,質松,色黃,做工精而細。金徽、玉足、玉軫。琴聲古透清奇,蘊鐘磬之音。

  海月清輝七弦琴,仲尼式,宋代。桐木制。通長117.5厘米,隱間108.5厘米,肩寬18厘米,尾寬12.5厘米,厚4.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桐木面,杉木底。琴面弧度不大,琴底較平,通體髹栗殼色漆,以朱漆,呈流水斷紋。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納音微隆。龍池上方刻隸書“海月清輝”四字,其下刻篆書“乾隆御府珍藏”六字寬邊印一方。雁足兩池之間刻有梁詩正、勵宗萬、陳邦彥、董邦達、汪由敦、張若靄、裘曰修等七人各體小字題銘。此琴選材考究,做工精湛,金徽、玉足、玉軫,琴音清秀,頗具金石之韻。清代曾由熱河行宮收藏。

  新鄉市博物館藏潞王七弦琴(“中和”潞琴),仲尼式,明晚期,為潞王朱常--于大明崇禎甲戌(1634年)監制。通長120.7厘米,腰在8-10徽之間。潞王琴制作精良,每一張都有編號。在明朝後期,潞王琴十分名貴,崇禎皇帝把潞琴視作珍品,作為賞賜給諸王的禮物。新鄉市博物館收藏‘中和’琴為潞王朱常--于大明崇禎甲戌(1634年)監制。明代的潞王朱常--,也是當時熱衷于造琴的著名人物。潞王藩府在今河南衛輝市,清王世禎《池北偶談》卷十九《潞王琴》稱︰“故明潞藩敬一主人,夙尚風雅,曾造琴三千張。予猶見長安市上售其一,有隸書‘中和’二字。說明潞王造琴甚多,命名‘中和’的琴也不止一張,所斫制的‘中和’琴至今常有所見。在音律方面,朱常--有一手絕活兒,他會制琴。其親自設計、制作的琴稱為“潞琴”。

  河南博物院藏飛泉漱玉七弦琴,蕉葉式,明代。木質,通長123厘米,寬20厘米,高11厘米。琴正面瓖螺鈿飾十三徽,琴下刻楷書“飛泉漱玉”四字。

  河南博物院藏凤凰成韵七弦琴,仲尼式。通长118厘米,木制,黑漆地。琴面飾螺鈿質琴徽十三枚,琴底面刻有楷書二行,中間刻有隸屬“鳳凰成韻”四字,右刻“萬歷乙未年中秋月”,左刻“太華山人梅溪氏造”。此琴是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造。

  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是最早记录古琴式样琴乐著作,明初袁均哲所编的《太音大全集》中收录历代不同琴式三十八种。

  明代的《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收录琴式增加至四十余种。

  清初的《五知斋琴谱》则达到五十余种。当代更是增加了新创的式样。常见古琴式样二十六种。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古琴艺术是目前我国唯一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乐器(独项乐器)艺术。古琴有大量真正的传世古曲,历代古琴专用谱记有三千余首琴曲,除去同名不同版的尚有六百余首,为世界乐器留存之最;古琴至今保存有数百张唐、宋、元、明、清传世宝物,有的唐代古琴还能用于实际演奏;古琴是活的艺术,从创作之初,历代均有优秀的作品或对原曲的再创作问世,传承有序,流派纷呈,符合非物质的特性。

  从琴说起。据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古琴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绝非某一人所为。从宏观及艺术文化上认识古琴、走近古琴

  此文作者为中国琴歌演唱家,《钧天云和》乐团音乐总监及主唱,上海钧庐主人杜金鹏先生多年实践经验累积之分享

分类导航